,楊錦麟就讀的歷史系,名家薈萃,人才濟濟,師資力量強大。這對於初入校門時的楊錦麟,只能是一個必須仰視的世界。有兩點使他走上了那條如同朝聖般的無涯學海小路。一是雖然靠著自己的“ 急才”,二十多天補習,居然以初中生的資歷一腳踏進了高等學府,但那點底子,只有自己心裡清楚;二是那個百廢待興的特殊年代大潮的推動,讀書和發奮讀書,是惟一改變個人乃至國家命運,實現“ 四化”的根本所在。
此時的廈門大學經過幾代人的創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有著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 僑、臺、特、海”的聲譽,在海內外日見興隆。深居校園,讀史、研史、治史,聯通古今,楊錦麟增長的不僅是學問見識,學習技巧和方法,還有慎思、審問、明辨和力行的精神滋養。
那些日子,楊錦麟幾乎愛上了那種感覺:天空是那麼湛藍,陽光是那麼溫暖,騎著丁零當啷的腳踏車,穿行在校園嘩嘩作響的樹叢間,季節彷彿永遠停留定格在秋天似的,那些散發著古老書香的、屬於過去、屬於自由和理想的精神養料,那些師長前輩們的道德人品、才學識見,甚至當年魯迅、巴金、林語堂等文化巨匠徜徉的曲徑陌巷,都足令他敬仰興奮不已。楊錦麟像久渴的蜜蜂見了花朵,如飢似渴地吮吸著知識的養分。
大學四年,楊錦麟打趣說,如果不是高考歷史得了高分,被歷史系搶先錄了去,自己很可能會是中文系的學生。那樣的話,說不定還會對老鄉林語堂的廈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