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西方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企業與發展中國家企業在分工與合作的博弈中形成的結果。
多年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企業與歐美髮達國家企業一直在進行著一場博弈——產業鏈上的博弈。歐美企業透過佔據產業鏈的制高點,把技術、品牌、渠道等產業核心要素掌控在手裡,進而牢牢鉗制住了中國製造業的咽喉,使中國企業始終只能停留在產業鏈的底端位置,形成外向依賴的劣勢格局,整個中國製造業也逐漸陷入一個低端產能過剩、高階技術缺乏、資源耗費巨大、環境汙染嚴重的困局之中。
正是基於這種原因,中國企業才開始嘗試透過海外併購的方式,去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術、品牌、渠道等要素。這種“走出去”的風潮儘管早在本世紀初時已暗流湧動,卻由於時機尚不成熟,缺乏一場推動其形成潮流的“東風”,因而並未成氣候。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案例數量已不少,但併購的質量卻一直不是很高:存在著併購支付對價高、獲得核心技術少、併購後整合難度大等難點。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發達國家的企業仍牢牢把控著核心技術,即使名義上向中國企業出售技術,也多是些過期的甚至是淘汰不用的技術,例如,華立收購飛利浦CDMA技術、TCL收購湯姆遜彩電技術、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液晶面板技術等案例,併購後並沒有給中國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走出去”的口號儘管提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