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起,華爾街開始步入它在美國經濟舞臺上的“主街”角色。
由於當時交通不便,美國中西部所盛產的農作物很難運到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一袋成本為40美元的穀物,從西部運到紐約需要4周的時間和120美元的運費。而伊利運河開通後,時間減少為8天,運費縮減到了6美元,分別是原來的1/3弱和1/20!美國經濟發展速度由於運河的開通而大大提高。
但運河的修建需要一筆天文數字般的資金,當時的紐約州政府根本無力承擔,於是華爾街的經紀商們開始大展身手,它們承攬了伊利公司股票的發行,為運河的修建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最終讓紐約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實現了交通大動脈的貫通。此後,多條運河的股票受到市場追捧,華爾街猶如一個巨大的資金配送中心,源源不斷地把市場中的錢積聚起來,再配送到運河公司手中,由此華爾街也展開了它有史以來的第一輪大牛市。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六章 百年一遇的機會(4)
但運河運輸有季節限制,冬天由於河水結冰就必須停運,隨著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運河已很難承載日益增多的運輸任務,這時,美國現代化程序中的另一個劃時代交通工具——鐵路,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相比運河而言,鐵路運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它不存在季節性停運的問題,而且可以便捷地通到美國任意一個地方,可以說,正是由於鐵路的出現才把美國無數的小市場連線成為一個大市場,也使得以往的產品地區間競爭開始轉變為世界範圍內的競爭,至此,美國向工業國家方向轉型邁出了標誌性的一步。
在鐵路建設方面,華爾街又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條鐵軌的修建,都有從華爾街上籌來的錢,像範德比爾特這樣的世界上最早的億萬富翁,就是透過在運河與鐵路公司上的投資,成就其在歷史上的顯赫名聲。
(2) 美國製造業的興盛——新的世界金融中心
到19世紀後期,美國的鋼鐵、動力、機械加工等製造業逐漸繁榮,標誌著美國已成為了工業強國;進入20世紀後,汽車、電氣製造業的飛速發展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前進步伐,美國逐步取代英國成為新的工業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美國成為了歐洲各國的軍火供應商,軍火製造帶動了製造業各個門類的發展,到“一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新一代“世界工廠”。
在這段時期中,華爾街始終扮演了美國經濟發展推動者的角色,在摩根這樣的傳奇人物帶領下,華爾街扶持眾多實體企業成長為巨人:鋼鐵業中的卡內基、石油業中的洛克菲勒、汽車業中的通用、軍火商中的杜邦等。每一個實業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華爾街的扶持,連一向對華爾街抱有成見的華府,也開始低下姿態去聆聽華爾街發出的聲音。也是在這一時期,紐約開始取代倫敦成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
此後華爾街雖經歷了30年代的大蕭條、40年代的戰時計劃分配時期、70年代的中東石油危機等階段,但只要環境有所回暖,華爾街便會即刻站到世界經濟的浪尖潮頭。美國之所以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裡,敢於坐在霸主地位上去維持世界的秩序、規劃世界的未來,與背後的華爾街金融巨手做支撐是分不開的。可以說,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也是華爾街的世紀。
(3) 網際網路的興起——泡沫鼓吹中心
進入80年代以來,美國繼續引領世界潮流,開始了一場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一次的變革——資訊革命。這場“革命”幾乎掃平了全球市場間的藩籬與鴻溝,從此,世界變“平”了!
資訊革命以個人電腦的普及與網際網路的興起為標誌,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成為革命的最大“搖籃”,諸如思科、SUN、ebay、雅虎、亞馬遜、Google等著名的網路企業,最早都是從這裡誕生的。而這些企業之所以能迅速地成長並受到世人矚目,卻是華爾街的功勞——華爾街的投資家們充當起這些還處於襁褓之中的網路企業的最早“星探”,在華爾街資金的持續注入和精美包裝與鼓吹下,這些企業便迅速地從幼苗長成了“參天大樹”,成為受股市追捧的明星企業。
但事實上,華爾街卻在做著一項“拔苗助長”的工作,這些尚未成熟的網路企業甚至連自己的盈利模式還沒有找到,股價便已一飛沖天,企業市盈率高達成千上萬倍,遠遠背離了它們的內在價值。而就在泡沫逐漸湧現、市場風險迅速積聚的時候,華爾街卻在繼續做著煽風點火、讓市場繼續升溫的工作,以求使自己獲取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