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小說:後現代經濟 作者:紅色風帆

強調“世界三”這個獨立維度和符號這種象徵體系,暗示後現代制度與現代性制度的質的不同(當然它們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資訊空間在我們看來,是異質性的空間、有機互聯的空間,意義層面的制度,自然也要受制於空間和時間的基本範疇,在根本的層面上具有異質性、有機性的特點。

因此,制度表徵問題實際要解決的是,作為資訊流的制度何以可能。包括它如何作為理性制度的解構而可能,如何作為表現於符號上的體系而可能。實質性的問題是,它與現代性制度在規律上有哪些不同。

後現代思想中的制度觀

資訊空間

福柯在《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中,比較了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中空間概念的不同:中世紀的空間是指定位空間,特點在地方化;從伽利略及17世紀起,空間的特點是延伸;現時代,空間的特點是基地:“今天,基地又取代了本來替代了定位的延伸。”這裡所說的基地,相當於網路中的節點。人們“生活在一組關係中,這些關係描繪了不同的基地,而它們不能彼此化約,更絕對不能相互疊合”。這種異質的空間,構成了與工業化同質空間的區別。鮑曼(輕現代性、流動的現代性)、戴維?哈維(時空壓縮)和吉登斯(組織媒介)也都認為空間、時間是現代性的關鍵詞,現代性正是時間與空間的演變。

新古典經濟學資訊充分假說背後,存在我們現在所沒有發現的更大問題,在於使資訊環境外生化,將文化理論貶低為經濟解釋的補充替代品。這導致忽略在市場失靈與政府介入之間還存在第三空間,這就是識知(波蘭尼的概念,不是“知識”)的公共流動空間,要用不同於市場和政府的第三種組織形態—非扁平、非科層的網路治理來處理,用知識管理的方式來增進。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六章 後現代經濟——制度(11)

《資訊空間》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不能解釋資訊社會的財富問題:“因此當資訊以其自己的權利變成一種形式的財富時,經濟學發現自己亂了方寸,以錯誤的概念工具去處理資訊現象。”

《資訊空間》認為根本的問題,出在新古典經濟學背後所依據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僅相當於1860年物理學的時空概念,因此嚴重過時。以這種時空概念作出的經濟學推論,對於資訊時代來說,是不可靠的。①《資訊空間》按新一輪現代化要求,對時空概念進行了重新梳理,將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說對確定性(負熵現象)的解釋擴充套件到了對不確定性(熵增現象)的解釋,並由此將資訊問題移向了經濟解釋的中心。

《資訊空間》透過“資訊—不確定性—熵”這三位一體的概念體系,把資訊流為什麼能整合資金流和物質流的道理,從資源配置到制度安排,總結到了新的高度。將經濟學鏡頭中聚焦於物、聚焦於錢,成功轉向聚焦於資訊。在作者看來,經濟過程既不是使用價值的流轉過程,也不是價值流轉過程,而是資訊流轉過程。資訊流轉要求人類系統,也就是它的文化、制度環境與之配合。資訊流轉的本質,是人類系統與環境系統進行對話交流中有序程度不斷髮生變化的過程。

《資訊空間》詳細分析了資訊生產與交換以及圍繞的制度變遷,發現了資訊不同於物質、資金的特殊規律。特別是注意到隱性知識的特殊性,進而發現了文化理論對經濟學的特殊意義。

《資訊空間》把亞當?斯密在市場完全資訊假說中漏算的交易費用概念進一步還原成熵的概念,因此與資訊建立了內生的關係。在作者看來,資訊的作用,並不僅僅是降低交易費用,資訊的生產和交換本身也創造價值。因為經濟效率問題被推廣為“透過對特定活動水平所要求的物質資源如空間、時間或能源消耗的最小化而有效減少熵的產生率”。布瓦索明確反對經濟人假設,認為它不能作為整個經濟學的前提假設(只能作為工業化的前提假設,或工業階段經濟學的前提假設)。

原因在於,以人為本的資訊經濟提出了大量實質性反例,如個人知識、個性化、酷文化等非“最大化理性”現象。這些只是現象,深層規律何在?布瓦索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他比大多數人想的都深了一步,他不是停留在經濟人假設本身,而是將思考移向價值論的起點。

按照布瓦索的思路,主流經濟學理解的價值,以有序為價值,以有序化程度提高為高價值;無序、低序則為無價值、低價值。有序還原到底,就是負熵;無序還原到底,就是熵。也就是說,主流經濟學有一個思維盲區,以負熵增加為價值提高,以熵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