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地氣,勿使其流失。”
遠處山林,一人遙遙往一眉等人所在望了一眼,稍站片刻,隨即轉身離去。
此人卻是石堅,齊藤一當時第一時間傳符通知一眉,一眉隨即也通知石堅,他最慢得到資訊,所以也是最後一個趕到。
親眼目睹太常已死,他依舊滿面冷漠,就像事不關己一般。
沉默片刻,才聽他冷哼一聲:“我茅山的人,絕非讓別人想殺就殺!既然這樣,北邙也需付出對等的代價!”
冰冷蕭肅的凌厲殺氣,隨著一言一語滾滾瀰漫。
……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此時正值日麗天中,空中白雲朵朵,清風徐來。在東陵昌瑞山山頂,早已聚集幾十名有道有俗之人,從山頂向下看,更顯得整個東陵隨山勢起伏,巧妙與山水融合無間的各種殿宇、城垣、門坊、道路、橋涵,金黃碧綠、丹紅雪白,氣勢恢宏壯麗而深沉。不愧是建築藝術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頂峰的皇家陵園。
但就這麼一處陽光普照的勝地,此時舉目瞭望,卻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存在,說不出的冷寂悽清。
“好一個集天地靈秀的風水勝地,可惜如今已成人家鬼蜮了。”首先說話的正是這一群人隱約的領頭者——當代天師張元旭。要知道龍虎山向來被天下道教信徒視為祖庭,在他號召之下,齊雲山、青城山、鶴鳴山等道家名門都有高人參與,有些甚至是掌教親至,不過由於如今天路已絕,這些名門比龍虎山更是衰微得厲害,甚至都沒有金丹高人乃至鬼仙出現。
而與張元旭並肩而立的確有兩人,其中一人正是一眉道長。如果說龍虎山代表道家名流,茅山則代表民間宗派與高人,其中也不乏高手。
此時一眉道人也沉聲應道:“此地盜取天機,建造出巨大的洞天,在外觀望雖無異樣,但若踏入一步,立即不見天日,不見月華,不見星光,自成乾坤。如此手段,實在不愧為地仙之能!”
聽了這話,一眉身邊的一位老道卻長笑一聲:“地仙再強,終究也已隕落,僅此一個不完全的洞天世界,就能阻礙我等不成?”
這位老道卻是一名王宗超認識的熟人,貫一道的太上教主——老道路中一,他的道號為通理子,此外還有金公祖師、彌勒祖師以及白陽初祖等諸多稱謂。
應該說,對於聯合貫一道同來,龍虎山方面的心態是相當複雜的。要知道貫一道這種號稱五教合一的教派,對於正統道家而言絕對屬於左道旁門,而且貫一道在傳統上尤其擅長蠱惑民眾,歷史上與白蓮教、太平天國、義和拳等“亂黨”多有牽扯,與天師教這種一向站在朝廷一邊的道家還有過不少衝突。
然而實力決定一切,若在以前,貫一道這類神棍教派只是不入流。但在天路斷絕之後,貫一道卻利用民間無主信仰神力而乘勢而起,迅速壯大,其《請神大法》修煉到高深境界,甚至可以和龍虎山的《金丹大道》抗衡,而且低輩弟子利用請神、神打之類左道也比龍虎山弟子更易速成,更兼信徒廣大,教人無法不重視。
不過奇怪的是,他們這群人中卻少有僧人,似乎佛門對此事仍不想介入。
第三百四十七章 東陵鬼城
“若諸位對穹冥帝君餘威尚存顧慮,不妨就由我一貫道先走一步,做這探路的卒子吧!”
見張元旭與一眉都對眼前的洞天異界深表歎服,老道路中一微微一笑,向後揮手一招道:“眾位道親,都集陣上前,有請諸天神明,下凡斬邪除鬼!”
路中一一聲令下,山下頓時有近百一貫道教眾應諾上前,只不過這群人雖然行動還算整齊,服飾卻極不統一,其中一些人身著道袍,但也有不少人是僧人打扮,此外還有些人分明就是戲子模樣,臉上還塗抹京劇臉譜,另外有幾人身穿儒服。再仔細看,甚至還有幾名分明就是基督教牧師、清真寺阿訇。這群人全部站到一起,實在是說不出的古怪。
但卻沒有人腹誹或譏笑出聲,只因下一刻這近百人齊結請神手印,頓時虛空中傳來一聲如天外驚雷,如無盡星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