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3 / 4)

小說:"樹供"的傳說 作者:垃圾王

感動……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八十二

此刻,餘啟明彷彿回到一個月前在上海豫園觀江南名石“玉玲瓏”時的情景中:豫園點春堂旁,餘老獨自觀賞著夕陽下灑滿金光的“玉玲瓏”石,在背光的一面那些大大小小或通孔或盲孔的洞眼顯得愈甚的深幽,餘老在悅目之餘,心中又泛起曾經有過印象尚不清晰的概念,一種流動中未能把握有關盆景文化,有關盆景是什麼的潛意識。祖籍江南的他曾聽老輩人講過一塊好的太湖石成品的製作形成過程,更深知石在漫長時間所構成其中蘊涵的人文內容。首先要由採石人細心地捉捕到成型石,運出水面;尋一個合適的水岸邊立起,然後精心地敲鑿雕琢成型,石材既要保持原本固有的生態形狀,同時又要體現人的意志;出水石在那裡經過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時間在自然環境風、水的長久侵蝕,終形成既拙樸又空靈且圓潤可供觀賞、把玩的雅石、奇石;於是湖石進入了皇家、官府、富貴私家的園林,將湖石立在石雕幾座或盆缽中,將最好的石面與形狀展示出,讓沉睡湖底幹萬年之石遂人意地盡顯“瘦、漏、皺、透”之美,供人們撫摸、觀賞。供石的孔洞、形狀雖有不少的人工所為,看去卻宛若天然而成,這是石供。“石供,石供”……他在腦海中苦苦地追索著什麼。

身任全國奇石文化協會顧問、盆景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的餘老對於石供想得更多更遠,他在想:現在的奇石玩家們真是不懂太湖石之所以能遂人意的原由,甚至將一件形、色、洞眼都還可以的湖石,只要一見有人加工痕跡的湖石,就不及其餘地連連搖頭甚至痛心地感嘆:“動手了,動手了”,頓時這太湖石材全然貶值,甚至是不屑一顧了。他哪裡知道其實一塊形與色俱佳的太湖石,許多是要經過特定的人加工後放至湖水岸邊的特定自然環境,歷經幾百年的湖水與風霜雨雪的侵蝕,經過長久歲月的磨合,才得以成遂人意的型與韻味,才會成為人的心儀之物,成為石供中的上品湖石;餘老嘆息:觀賞石但凡屬巧工之美的動手,不妨以石雕欣賞,價值自然也不是石雕價了。

他聯想到了明、清兩代帝王御耕地位於北京城南與天壇同沿京城中軸線左右的先農壇內,在那裡至今仍在擺設的山石供案,在那裡一座座石基座上設有刻著獨有的層層曲線疊加地呈山形紋理的石刻“山體”,在中國人眼裡象徵著諸山神的山嶽狀石供,座南朝北的供案中,有五嶽供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這些象徵自然的五嶽石供。“山形石供”自漢時被人們奉為山神,視為國泰民安的山形基石設供案,供祭設在與民計民生密切關係的先農壇內,昭示皇帝親臨現場扶犁御耕之地的作用與地位。對奇石、山石盆景文化了解甚多的餘老,具有豐富的盆景、賞石文化歷史、藝術鑑賞和創作技藝等諸多方面的淵博知識,也因此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知名專家並被聘為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

此刻他回顧起中國石玩、賞石文化史的各歷史階段,並將思想的“搜尋引擎”停留在宋代的時空間。宋代王朝崇尚文化藝術,提高了文人的地位,那時的文房清雅風習盛行,促就了“怪石”、山石盆景在宮廷及民間的普及流行,令奇石、盆景成為令文人、雅士、官僚、商賈追遂的時尚之物。這時出現不少的大玩家,賞石佳作倍出。被稱為北宋四大文學家的黃庭堅、蘇東坡等均有不少關於山石、山石盆景的作品留世。也因此在漢文字詞語中出現了“石供”一詞。其中黃庭堅的《壺中九華石》中寫道:“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玲瓏”;蘇東坡作有《怪石供》和《後怪石供》,其中的怪石為石供中的“石”字義,也就是文中的石供與怪石的含義相同,即把各式樣各名稱的奇石、怪石或擺放於幾座之上;或置於盆缽之中,供奉佛像前或放在士人書房間。石供在當時期己為一種信奉之物,一種為體現自然與人關係的媒介。人們從中找到精神的依託,找到可以與自然交流最直接最親近的形式。拜石為“兄”的米芾,自然是知兄長比父的地位,他何以如此,可見供石在其心目中的重量,父兄般的敬仰與敬重。當然在這其中更有意味堅實與由衷的敬畏,如同供奉的先輩牌位一般的“石供”,有著同樣頂膜崇拜的心境。對古人、國人與石與石供情深意切固有的情懷,餘啟明自然明瞭其中的文化歷史淵源。

(先農壇內五嶽山供石) 。 想看書來

八十三

漸漸地他原本朦朧的意識,在一點點地漸清晰、明朗起來,此刻的感覺喚起他多年前一次曾在晨曦時,站在山頂向山下觀景的經歷。那樣的感受和那種曾經觸及他敏感的神經,讓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