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論我們走到哪裡,父母的心一直牽掛著我們。儘管我們在一天天地長大,但在他們眼裡,我們永遠是個孩子。

曾經在《青年文摘》上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風的胃不好,遠在家鄉的老父親得知後,不遠百里風塵僕僕地來到學校看望她。由於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親只能搭鄉親的便車來到學校。由於捨不得住旅館,來到學校後,便在小風的宿舍裡休息。可是一路上,父親太累了,所以躺在床上便呼呼大睡起來。

父親由於太累了,不一會便鼾聲四起。小風很不好意思,但是又不好叫醒爸爸。於是,等到父親醒來後,小風滿臉的不高興,覺得父親丟了自己的面子。

父親聽完只是憨憨地一笑,什麼都沒說,轉身從皮包裡拿出不遠百里帶來的藥,對小風說:“閨女啊,這藥是咱那最有名的張醫生開的,對胃病治療效果特別好。還是中成藥,不傷身子。你的胃啊,一定要養好,快快好起來,這樣才能身體健康……”

說完,又從皮包裡拿出所有的零錢帶著小風寢室的姐妹們出去吃自助餐,一來給孩子們個見面禮,二來還是為了讓同寢室的姐妹們多互相照顧。

第二天,父親便起身回家了。同時,小風接到母親的電話,埋怨小風:“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你爸把錢全都請你們寢室的姐妹們吃飯了,他回家都沒錢買車票。走了大半天才攔到便車,腳都磨出泡來了,還攔著不讓我告訴你……”

小風聽後,淚流滿面後悔莫及……

看完這個故事,我心中有一種酸酸的感覺。做父母的就是這樣,一聽說我們有個頭疼腦熱,就立刻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一下子飛到我們身邊,照顧我們。故事中小風的父親便是如此,一聽說女兒胃不好,就放心不下,不遠百里也要親自看看才能放心。可是,每當此時,自以為長大成人的我們總會覺得家長是多此一舉,甚至對他們的這種舉動難以理解,有時甚至覺得他們總是把我們當成孩子一樣看待是不相信我們的一種表現。

路標4:父母(3)

如果,你持有這種想法,那可就真是大錯特錯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裡,我們就一定永遠是個孩子,他們總是無私地奉獻著他們的一切,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他們都希望給我們最好的,當我們生病時,他們比自己生病更痛苦,更著急,這是所有做父母的“通病”,而這也是人世間最純真、最珍貴的愛。

為人子女,一定不要辜負了父母對我們的這份愛。做父母眼中的孩子,沒什麼不好,試著去理解他們的這份心情,不要將其當成一種負擔,要知道,能夠擁有這份父母的愛,是上天對我們最大的恩賜,也是這世間最難得的感情。

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裡,也要記得要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不為別的,只因為他們是最牽掛我們的人。

不是看父母,而是給父母看

利用假期的時間,多回家看看,不是為了看望老父母,而是為了給父母報個平安。在繁忙的學業之餘,回家享受一下老爸老媽的“嘮叨盛宴”,生活也自然會增添一些前行的動力。當然,也別忘了送上一句貼心話給父母,這是我們的一份“小心意”,也是父母的“大幸福”。

假期回家,享受媽媽的“嘮叨盛宴”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紅遍大江南北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無數家庭的心聲,“媽媽的嘮叨”和爸爸的“一桌好飯”一樣,都飽含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意。

小時候,我們都很憧憬長大。因為覺得等長大了,就再也不用聽父母嘮叨了,再也不用聽那些刺耳的噪音了。可以不聽父母嘮叨做作業,可以不聽父母催著睡覺和起床,可以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不按點回家吃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認為那一定很自由,很幸福。可是等到我們真的長大了,離開了父母,聽不到嘮叨,不但沒有覺得幸福,反倒多了一份孤獨和牽掛。一個人生活,衣服也沒人洗了,想起母親嘮叨“快脫下來”,那刺耳的聲音竟是那樣叫人留戀;一個人去食堂打飯,想起父親從鄰家叫回來吃飯的聲音是那麼的動聽。此時此刻,才明白,原來父母的嘮叨聲竟是這樣珍貴,它是父母關心我們、疼愛我們最好的表達方式。

孩子咿呀學語,父母不厭其煩地教我們,在他們的嘮叨聲中,我們學會了說話;孩子學走路,父母不厭其煩地鼓勵我們,在他們的嘮叨聲中,我們走得越來越穩;在媽媽敦促的嘮叨聲中,我們按時完成了作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