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過湖心亭,方慕南和白羽裳乘船回返。他們的腳踏車還在租船處,交由租船處的人幫忙看管著。交付了租金,二人騎上腳踏車繼續遊蘇堤。
這時蘇堤已遊了差不多四分之三,六橋已過了四橋,騎過東浦橋和跨虹橋後不多遠,二人便踏足了西湖北岸。沿岸向東行了二百多米後,到孤山路口右轉,然後過西泠橋而上孤山。
孤山上頗有好幾處景緻,有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有元代錢塘十景中的孤山霽雪,還有清代西湖十八景中的海霞西爽、梅林歸鶴和蓮池松舍。
平湖秋月不必多提,孤山霽雪是指孤山雪後初晴的景色,這時自也沒得可看。海霞西爽是清雍正時總督李衛所建的一座西爽亭,今已不存,也未重建。梅林歸鶴是為紀念北宋時隱居孤山的著名隱士和靖處士林逋所建的一座放鶴亭,最早為元代所建。
林逋終日賞梅放鶴,與梅相伴,與鶴同樂,史稱“梅妻鶴子”,喻其清高自適。林逋有一首寫梅的詩作《山園小梅》,其中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歷代詩家譽為古今詠梅的絕世佳句,乃傳世名篇。
今放鶴亭尚存,不過卻亦不是古時的那座了,而是一九一五年重建的,位於孤山東北麓。平臺寬闊,欄杆精巧。亭內有聯曰:“水青石出魚可數,人去山空鶴不歸”,又有曰:“山外斜陽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書”,點明放鶴亭景物。
亭內石壁有《舞鶴賦》行書刻石一塊,面朝東北,長方形,通高二點四米,寬約三米,上有巨樟覆蓋,其前構築石欄,面臨西湖。碑文取自南北朝鮑照作的《舞鶴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字跡還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時,至此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跡所書,字型圓勁透逸,佈局疏朗勻稱。碑上還有“康熙御筆之寶”、“萬歲作暇”等三印。
方慕南站在這塊刻有《舞鶴賦》的石碑前,看了眼旁邊的白鶴仙子白羽裳,張口唸道:“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鍾浮曠之藻質,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壺而翻翰,望昆閬而揚音。澘日域以回騖,窮天步而高尋……”
方慕南吟誦得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頗有感染人心之魅力。白羽裳耳聞著,一時恍惚間,竟似看到了孤山霽雪,寒梅盛放,一座古亭中,一人放飛白鶴,鶴聲清鳴,鶴舞翩躚。
方慕南的這番吟誦,不啻於他去年在湖畔居彈奏的那曲《流水》,更還有勝之。以情御音,以音共情,雖未有器樂,吟誦亦可代之。連白羽裳都不由一時恍惚,看到了異景,旁邊凡聽到方慕南吟誦的遊人自更是被帶入其中,沉醉其間。
全文四百六十六字,吟罷,方慕南含笑看著白羽裳,故作幽然地嘆道:“可惜,不能見你鶴舞翩躚”搖頭又唸了《舞鶴賦》的一句,“引員吭之纖婉,頓修趾之洪姱。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
“只要你想,你會看到的”白羽裳看著方慕南,目光閃動。
方慕南剛才的吟誦並未施展多少法力,更多是以情勝,法門巧妙,是以連她也未察覺,故而也未作防備。等到察覺時,卻已然為他情音所感。好在,方慕南並無惡意,但卻也已讓她心起波瀾,不敢小覷。
“走吧”趁著遊人們還未回過神來,方慕南轉身走出放鶴亭。
白羽裳跟著走出,待兩人走遠,遊人們方才漸漸回過神來,有人大嘆道:“人家這才是真正的朗誦家這才叫境界”
眾人附和,目光搜尋,卻已不見了方才吟誦之人,皆是嘆惜,又駐足回味,互相談論。
放鶴亭東有兩株高可參天的大樹,濃蔭之下,便是林逋的墓廬。墓亦草草,環石圍砌,青草封頂,惟四下梅花擁衛,鶴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風雅。這一帶乃是西湖孤山賞梅勝地,左右已廣植臘梅,一直延伸到西泠橋堍。每到嚴冬早春,寒梅怒放,清香四溢,成為一片香雪海。可惜時過景變,現已是陽春三月。但眾人在方慕南的吟誦聲中,卻都“賞”了回梅,還“看”到了鶴舞。
蓮池松舍同海霞西爽一樣,也與李衛有關。乃雍正五年,李衛任浙江巡撫時,以馬公祠改建尼庵,仍祀嘉澤龍王像,以存舊跡。旁有白蓮池,謂之“蓮池松舍”
其實不止這兩景,清代的西湖十八景中,有一半的景緻都與李衛有關,更有不少是李衛所建。不過,今也多已不存。也實在是這些景緻多為湊數,沒有什麼值得稱道處,不能留為經典,故而大多被淘汰掉了。乾隆時的二十四景也只是在這十八景的基礎上加了六景,也只是為了數多,沒有什麼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