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近於無。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古代的許多帝王祭孔,恐怕也是如此,是作秀給天下人看。內心中真正對孔聖人有多少敬意,那也是不問可知,乏善可陳。
但即便是如此,即便是形式大於儀式,眼前的更還只是排練,方慕南卻還是在他們開始祭拜的時候感覺到了大成殿中有願力凝聚,並凝結轉化出了那麼一絲的儒家浩然正氣。而得這一絲絲的浩浩然之氣渲染,便使得整個典禮、儀式顯得莊嚴肅穆了許多,讓本來不是那麼心誠、心敬的人,也不由自主地心誠、心敬起來。而他們誠心敬意的祭拜,也反過來又孕育著這一絲浩然正氣的濃厚與擴大。
方慕南有些驚訝地望著恭敬祭拜的人群與大成殿中因那絲浩然之氣而顯得越發莊嚴、高大、肅穆,又充滿著博大與仁愛的孔子塑像與四配像,知道自己錯了。原來祭孔並不只是形式,哪怕發起與祭祀的人本來只是追求形式,他們在祭祀時也不由地將其化為了儀式。這都是儒門大聖的手段。
方慕南這時再瞧向孔子像與其四配像,也不由心生肅然起敬之感。他們顯化這點手段,並不是像佛門一樣收取信眾的願力。他們似乎只是在向世人提醒他們的存在,不要忘記他們與他們傳下來的學說,也讓面向他們的祭祀更莊重一些。所以,那浩然正氣也只那麼一絲。這不是主動為之的手段,而是透過他們的塑像與祭祀之禮來決定。
儒、道、佛,這便是所謂之三教。道、佛皆有修士神通者,儒家自也不例外,同樣也有。其實不止這三教,先秦諸子百家,如法、墨、農、兵、陰陽等,也皆各有大神通者與修士。只是在千百年來的傳承中,法、墨這些流派都漸沒落與失去傳承了。
而時至今日,便連號稱三教第一、百家最尊的儒家也都已沒落與快失去傳承了。現今修行界中,乃以道、佛二脈為主流,儒家只有在孔子的嫡系子孫中還有些傳承。儒家的沒落不是從近現代開始的,而是從最後一個漢人朝代明朝滅亡後開始的,有稱“自明以後無大儒”。
第五十九章世無大儒 法器創意
第五十九章世無大儒法器創意
“自明以後無大儒”。
這句話,方慕南是從沈醉那裡聽來的,儒家的沒落,也是由沈醉那裡得知的。他師父陳摶那個年代,儒家還是很興盛的。
大儒,是指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儒門之士,是儒學大師。放在修行上來說,是指儒家功法修行到大成就者。與道家的修煉層次上相對比,也就相當於方慕南如今的成就,修成了初關仙術的半仙。
儒家功法修行到一定程度,也會有一個從量到質的轉變,這種轉變也能夠對**凡軀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造。這種改造與道家在這一步上最大的一點不同,是在於移心換血。
移心,便是移動心臟。常人的心多位於身體的左胸部位,有個別體質特異者,會位於右胸,但卻絕沒有位於正中的。而儒家功法的移心換血,便是把心移轉到胸口正中的位置。儒家的修行,最主要便是在心,以守靜的心齋、坐忘為主,還有思誠與養浩然之氣。修行得來的力量,也儲存於心。
換血,便是改換血液,成就碧血丹心之體。人的身體,可說每一處都充滿血液,也需要血液的供養。儒家的功法便是先改換血液,然後再由充溢身體每一處的血液去改造身體。這一過程也不同於道家的一次性,而是次第漸進,逐步完成。相較起來,也較道家的緩慢些。
不過,儒家質變所要求的量的積累,卻也比道家要低一些。但便是這個要求與成就,自明朝滅亡以後,也再無儒門之士能夠達到了。
雖然這與儒家的入門本就艱難也有關係,但最大的關鍵卻在於清朝政府對於儒家文化的閹割、篡改、破壞,使得許多重要典籍遺失,或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整個清朝,是儒家文化的一個大斷帶,儒家在這個時期,無論修行、學問還是思想,全都遭受到清政府不遺餘力的禁錮與打壓,使得整個儒門不進反退,而至沒落到快要斷了傳承。
儒家的修行不是為求長生、求超脫,修行也不是避世靜修。相反地,儒家的修行就是為了更好地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目的很明確,而這些都以修身為本,修身才只是開始,是為了做到以後更大的成就。當然,這也不強求,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力便是。但這些目的,卻必須明確。儒家之士不以這些為目標,那修行便不能精進。
所以說,儒家以心為重,不止修行要以心為本,也要看心志是否堅定。心不堅者,修行還會不進反退。一切,都只看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