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侵華佈局中,這樣的棋子遠不止一個。可見日人謀我亡我之心由來已久。】
第一章 三場奇怪的戰爭·三個狼狽的軍閥(11)
巴黎和約·軍閥混戰
——侵佔山東圖謀受挫 日本促使中國陷入內戰
袁世凱突然死去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宣佈恢復《臨時約法》,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南方隨即撤銷軍務院,各省也相繼取消獨立,中國南北未經戰亂而重新“統一”。
但是,南北中國的這一次“和平統一”,並未能給中國政治帶來長久的安寧。圍繞國會控制權和憲法法權的鬥爭,隨即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勢力間,以及北京中央政府的派系之間展開。
由於國民厭倦了黨爭,梁啟超甚至提出了“不黨主義”的主張,取消進步黨黨名,改為“憲法研究會”(研究系),支援段祺瑞。支援馮國璋的黨派,也紛紛改稱“政學會”、“商榷會”、“益友社等”。
1916年8月,國會恢復會議。在制定憲法過程中,主張中央集權的北洋代表和主張地方分權的國民黨代表、南方代表鬥爭激烈。在12月8日的國會辯論時,圍繞省長由地方選舉還是中央任命各方激烈爭論,會場上大打出手,導致多人受傷。
但以上這些還僅僅只是恢復國會和憲政後新一輪權力鬥爭的開端。作為填補袁世凱死後的北洋軍政權力真空,在北洋軍中職位最高的直隸河間人馮國璋和安徽合肥人段祺瑞兩人,很快分別成為北洋軍中直隸派和皖系領袖,而新任總統黎元洪則缺乏軍事實力。在新的中央政府中掌握軍事大權的段祺瑞,沿襲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