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26日開始正式撤兵,9月14日撤完駐北滿軍隊,9月27日從樺太對岸撤離,10月25日,最後一隊日軍撤離海參崴。
日本這次出兵西伯利亞,從1918年8月以來,折騰了4年又4個月,比日後的“大東亞戰爭”還長6個月,最終勞民傷財,無功而返。
第一章 三場奇怪的戰爭·三個狼狽的軍閥(20)
九國公約
迫使日軍無功而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1921年開始舉行的華盛頓“太平洋會議”。這場會議還迫使日本最終不得不從侵佔山東的“二十一條”和《巴黎和約》上妥協,簽署《九國公約》,從中國山東半島撤兵,並放棄對膠濟鐵路的獨佔。
1921年8月至1922年4月的日蘇大連會議期間,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邀請英、法、意、日、葡、比、荷、中8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協調協約國對西伯利亞聯合派兵的善後問題、對蘇聯關係問題、一戰後各國在海上的軍事力量、日英同盟問題,以及與中國相關問題。這次會議是進一步解決巴黎和會相關遺留問題的重要國際會議,也稱“太平洋會議”。由於英法等國都需要美國對其戰後重建的扶持,整個會議實際上由美國主導。會議共簽訂了7個條約和協定,主要有:
從西伯利亞撤軍問題:日本強調遲早要撤,但目前還需繼續留駐一部分兵力。美國堅持其立即撤完。
《四國公約》:美、英、法、日聯合應對蘇聯和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和其他反抗活動。
《五國公約》:按一定比例規定美、英、日、法、意的海軍力量。其中,美、英、日的海軍力量比例為5:5:3。
《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簡稱《九國公約》):
為求得遠東事態之安定,維護中國之權利、利益,希望採取在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增進中國與其他各國之間交往的政策。尊重中國之主權、獨立及領土與行政完整。給予中國以最完善及最無障礙之機會,俾其自行確立並維持一有力而安定之政府。為有效樹立並維持各國國民在中國領土之工商業機會均等方針,應各盡其力。應自行抑制,勿利用中國之情勢,以牟取足以損及友邦臣民或市民權利之特別權利或特別待遇,並勿容許有害友邦安寧之行為。
各締約國為各國國民在華之工商業更有效地適用門戶開放或機會均等方針,相互約定不提出或贊助各自之國民作下列要求:在中國任何特定地區,關於商業或經濟之發展,為自己利益締結一般的優先權利之協定。
《日中協定》:基於《九國公約》精神,中日兩國於2月4日簽訂了關於解決山東懸案的協定10節28條,其中規定:
1。 日本在6個月內將前德國佔據的青島租借地及附近地區歸還中國;
2。 日軍在6個月內從膠濟鐵路沿線撤軍,在租借地歸還後30日內,從租借地撤退;
3。 在九個月內,將山東鐵路以5300萬金馬克的價格移交中國;
4。 向國際財團開放建設山東鐵路兩條之前的權利;
5。 山東鐵道會社所有的煤井和鐵礦移交給日中合營公司。
這一系列條約,一方面承認了日本的大國地位,一方面遏制了日本的進一步擴張,特別是將日本在山東的優勢地位和獨佔趨勢一舉破滅。【1.日本出兵西伯利亞這一節對中日關係事關重大,但相關論著卻多有忽略。其實,此役不僅使日本沒有得到俄國的遠東三州,還失去了看似囊中之物的中國山東省和滿蒙地區,可謂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2.日本出兵西伯利亞最終有兩個失敗者,一是德國,二是日本。其他各方大多受益。3.日本政客,終究算計不過美國,為美國火中取栗。4.日本大陸戰略和侵華戰爭的複雜性,以及註定要失敗的結果,在這裡已經表現得相當明顯。】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三場奇怪的戰爭·三個狼狽的軍閥(21)
滿蒙王·田中奏摺·東北易幟
——日本利用張作霖父子肢解東三省的圖謀及失敗
日本出兵西伯利亞損失慘重之後,重新將擴張重點回到中國東北地區,而在這一地區,他們早在1916年前後就開始逐漸扶持了一個比滿蒙王公的“宗社黨”更得力的人物,他就是張作霖。
張作霖(1875~1928),奉天省(今遼寧省)海城人。甲午戰爭時他投入駐營口田莊臺毅軍,因表現出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