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和監管不嚴
1991—1996年間的信貸過度膨脹不僅暴露出中央銀行將定量信貸計劃(即貸款指標配額分配)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完全失效,而且顯現出中國銀行體系監管標準和實踐的弱點。作為指定的銀行監管權威機構和銀行法規的制定者,中國人民銀行尚未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
在資本充足率、風險額度和流動性等方面,中國銀行體系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必要的、審慎的標準。審慎的監管制度尚不健全,而且也沒有認真貫徹執行。監管當局缺少一套嚴格的報表制度,不能保證及時得到用以監控銀行體系問題的重要資料。同時,缺乏足夠懂行的專家對這些資訊進行系統的分析,並作為早期預警機制的一部分。偶爾對銀行的現場檢查,也往往侷限於重大金融詐騙或貪汙性質的案例,而不是對銀行操作的穩健性和清償風險進行定期的評估。中國人民銀行也只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真正建立自己的監控體系,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既然很多問題已經發生了,如今監管當局面臨的任務也就更加艱鉅,亦即幫助問題重重的銀行體系恢復健康。
管理不善
除了制度性因素和宏觀經濟因素之外,銀行自身管理上的缺陷也是導致資產質量問題的重要原因。可以說,銀行管理人員的平均素質還沒有達到現代化銀行服務的要求。正因為如此,銀行不具備專業能力進行嚴格的信貸分析和貸款評估,同時也缺乏相應的內部控制、審計和風險管理。
即使有出色的管理人員,他們的動機也受到了嚴重的扭曲。銀行的管理人員,尤其是高階管理人員,常常要扮演兩種角色,一種是商業銀行家,一種是政府官員,這就容易導致利益衝突。他們的薪金報酬也類似於其他的行政部門,收入與工作表現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另外,銀行管理層薪金的總體水平仍然偏低,不足以吸引、挽留和激勵優秀的專業人才。 。。
中國的銀行改革:一次新的長征(8)
管理不善不僅在目前是導致中國銀行體系大量不良債權的一個主要原因,而且考慮到培養開發管理人才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繼續威脅銀行體系的盈利性與穩健性。
解決不良債權問題的進展與障礙
銀行體系恢復健康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在於儘可能快和低成本地解決壞賬問題。中國正在仔細研究其他國家處理不良債權問題的經驗,這些國家包括美國、波蘭、泰國、日本和韓國。中國似乎對美國專門清理破產的存貸款機構壞賬問題的資產重組再生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尤感興趣。
1999年4月,中國成立了第一家處理不良債權問題的專門機構——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信達)。信達的使命是接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中國建設銀行的不良債權,負責收回這些債權或者將其出售給國內外的投資者。除信達外,1999年10月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成立,以接管其他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
信達的初始資本為100億元人民幣,由財政部提供,其運作由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監督。按照預先的設想,信達將按照賬面價值購買中國建設銀行1996年以前發生的所有不良債權,總計約2 000~2 5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40~302億美元 。信達將透過發行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可能會由財政部提供擔保。還有人建議,允許信達透過一條特殊的信用渠道向中央銀行借款。但這個建議引起了一些爭議,估計採用的可能性不大。信達將全力負責回收壞賬,對無法回收的貸款,最終則由政府予以沖銷。鑑於壞賬的處理需要很長時間,信達的壽命預定為10年,在此期間可享受免稅待遇。
有關信達商業計劃和運作戰略的細節尚未最後確定。其已獲批准的運作許可權包括:(1)從銀行購買不良債權,追償債務和回收壞賬;(2)債務重組,資產交換和託管;(3)債轉股;(4)貸款證券化以及將資產出售給公眾投資者;(5)向央行申請再貸款。除了直接負責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之外,當局還希望信達在中國國有企業重組程序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鑑於國有企業的高負債率,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十分強調債轉股在國有企業重組中的作用。因此,資產管理公司不僅要接管壞賬,而且要積極地對其進行管理,將一部分不良債權轉化為對欠債企業的股權。雖然這個辦法值得一試,但當局似乎對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