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到一處寺院,只見寺院之中人來人往,各人都是滿懷虔誠的進進出出。史雲揚忽然聽見一陣陣木魚聲和唱經聲。走到門前一看,原來是有人正在開壇講經。
史雲揚仰頭一看,這座寺院名為弘福寺。弘福二字深得人心,史雲揚道:“這弘福寺也不知是什麼日子,都說佛門本是清淨地,想不到竟然這般熱鬧。我們進去看看。”
冉傾珞點點頭,兩人走進門去。發現這弘福寺的面積甚廣,僅寺中一個院落便能容納數千人。此時院落之中已經支起了高臺,有高僧正坐於其上,傳授佛法。壇下坐著數千人,雙手合十,靜靜地聽著。史雲揚忽然覺得那高臺上的高僧似乎是在哪裡見過,可是此時正斜對著他,沒有看清他的臉。史雲揚便拉著冉傾珞轉到正面去,此時終於看清他的臉,那人竟是從天竺國取經回來的玄奘大師。
原來玄奘大師歷盡艱幸,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城,他所攜帶的佛經、舍利、雕像全都放置在這弘福寺中。因取回來的經卷全是梵文,玄奘大師便在弘福寺設定譯場,翻譯經文,每月對外開壇講經。如今已有一年的時間。今日正是玄奘開壇講經的日子。一時間,弘福寺這個本來平平的寺院頓時就人滿為患。
想到當年在於闐國見到玄奘的時候,那時候他也在開壇講經。只不過那一回差一點葬送在西域血煞五鬼的手中。如今得見故人,兩人頓時便有了剛剛踏上江湖的感覺。那時候只有他們兩個人,剛剛從生與死之中逃脫出來,逃到于闐國,那時候雖然很弱小,但是卻是他們一切一切的開始。
冉傾珞不懂佛經,史雲揚也不太懂,但是兩人都沒有離去,一直靜靜得聽著玄奘講經。
“緣覺菩提。當如是懺悔。若欲得一切智,清淨智、不可思議智、無等等智正遍智。如是當懺悔。舍利弗。何以故。一切諸法由因緣生”
玄奘在講壇上侃侃而訴,地下的人也聽得若有所思。他所講的乃是《菩薩藏經》,經文字來不長,但是玄奘大師一句一句的解釋,一句句地點化,旁徵博引,讓地下諸人都能容易理解。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史雲揚忽然覺得,這位玄奘大師真不愧是高僧,儘管年紀不大,但是卻已經有如此雄厚的學識,如此廣大的威望。真乃當世之奇人。
《菩薩藏經》導人自省,無論何事皆由因緣而生,若是要得一切清淨智,便當懺悔。聽到此處,冉傾珞卻忽然心中不解。為什麼一切都要自省,一切都要自己悔過,難道所有的錯與對都是自己造成的。難道自己本無過錯,也要承擔本不應當屬於自己的過錯?她忽然上前朗聲說道:
“大師,你講一切諸法由因緣生,做人當自省,懺悔。可是因緣皆由天定,並非我等凡人能夠左右。做人為何要一味遷就,難道就不能將這自省和懺悔的時間用來一搏?有些東西本就是屬於我的,我為什麼要放棄?我為什麼要悔過?”
冉傾珞聲音很大,寺中雖然人來人往,卻沒有什麼太大的聲音。因此她這一聲便顯得甚是洪亮。一時間,所有的人都集中目光在他們兩人身上。史雲揚沒想到冉傾珞會一反常態,一時也是手足無措。眾人紛紛議論起來,壇下一片嗡嗡之聲。
玄奘從講壇上站起來,對著兩人行了一禮,道:“原來是兩位,阿彌陀佛,貧僧有禮了。于闐之時多謝兩位施主相救。”
史雲揚左手豎胸前,行了個禮,道:“大師有禮了。”
玄奘又向冉傾珞行個禮,道:“這位施主,你說因緣天定對麼?其實不是,因緣不由天定,而由心定。試問從時間長河之中走來,施主經歷的種種是否真實。這個世界是一個變化的世界,世界本無相,心動而已。每一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假若有一個人的生命發生改變,這個世界也便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每一個人都能影響自己,也能影響他人,別人的生老病死似乎與你無關,可是每一件事的發生,便是由一個個不相關的因素相連,這便是因緣。因此因緣在你心中,在你手中。懺悔,是要讓自己知道,今後到底怎樣取捨才是最為正確的,本屬於你的東西,它仍會屬於你,可是施主可要明白,那東西真的屬於你嗎?”。
冉傾珞聽到這一句,頓時渾身一顫。玄奘的一句話如同當頭棒喝。本來屬於你的東西永遠都不會變,無論如何,它還是屬於你的。可是有些東西,你怎麼能說的清,它到底是不是你的。
冉傾珞對著玄奘行了一禮,道:“多謝大師點化,小女子受益匪淺。抱歉打擾大師講經,告辭。”
說罷便放開史雲揚向門外走去,史雲揚忙向玄奘行了禮,追著冉傾珞而去。玄奘遙遙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