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3 / 4)

小說:宋謎 作者:風雅頌

宮,因為他最近受傷了,故,身體不行,體力不佳,所以,就託王鞏帶進宮,孝敬我高太皇太后了。

其實,高太皇太后對書畫也不怎麼在行,只是直覺地認為,這好,這不好。現在,畫畫很有一套的王木木在一旁,就展開開來,讓眼前這後女婿點評一下前女婿的畫作,看看兩人的心境有多大的差異。

高太皇太后首先展示的圖畫叫《漁村小雪圖》。此畫系絹本設色,縱44。4厘米,寬219。7厘米。看這《漁村小雪圖》,是一幅雪景山水作品,畫面表現了江南小雪初霽,漁夫捕魚的情景。王詵在上下不到半米的畫面空間中營造出巍峨峰巒與平遠江河,給人以天地萬仞、咫尺千里之感。展開畫卷,前景石崖之上兩顆蒼松俯仰相和,崖下雅士泊舟淺酌,中景則為溪谷中策杖老者亦步亦趨,僕人攜琴緊隨其後,至遠景而是群峰屏立,蒼潤雄偉,山勢直衝畫外。

這幅《漁村小雪圖》,清晰的展示了王詵對山水景象的理解和對意境的追求。他透過筆墨的變換而巧妙地營造出深含韻致的山水意境,在用筆上,透過變換筆鋒的位置、運動方向和起伏來表現各個景物的外在形態與內在神意:皴筆勾線描繪巨峰山石之挺峭堅硬,中鋒骨法用筆揮顯深林高樹之蒼勁韌拔,點簇用筆巧繪雜樹枯葉之靈動婆娑。在用墨方面,破墨法與青綠法結合使用,達到“金緋碧映,韻致醉人”的境界。

在《漁村小雪圖》中,王詵首次在水墨畫中引入將金碧山水的著色方法,使作品清逸雅緻間更顯富貴華麗。對雪景中的物象表現,王詵獨闢蹊徑地使用白金雙色鋪墊勾勒相融的方法,突破傳統雪景的表現方式,予以山水雪景陽光之意。

《漁村小雪圖》中富含思想情感的意境與畫中物象環境相和,體現出蘇軾重於意境的寫意藝術理論。王詵透過輕雲、薄霧、晨曦、碧江、扁舟、峭山、勁松、絮柳等物象建造出一個曠博深邃、欣悅逸然的意象空間,適時點綴的徐行隱士、酌飲雅士、垂釣漁者等人物,勾繪出一個異於現實世界的世外勝境,景象與人物交相輝映,塑造出平靜和諧的世外桃源之意境。這一切,雖似是對客觀物象的生動描繪,其實是畫家以物象環境為媒介的思想情感的抒發傳遞。

王木木看著眼前的《漁村小雪圖》,此畫在近千年後,仍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王木木的前世沒那麼多的閒心來關注書畫,更多的是為溫飽為生存在努力。這《漁村小雪圖》是他當年在圖書館裡的畫冊上看見過,不意,穿越千年,看到原版真跡了。

王木木看著眼前的《漁村小雪圖》,這畫,在這個年代,不可謂不善。構圖,畫技,著色,題跋,都堪稱一流。但是,王木木總覺得,這畫,這個樣子的畫,不那麼簡單,畫裡有話,畫即是話,畫在畫中,話在畫外。

王木木看著眼前的《漁村小雪圖》,這畫,描寫冬季小雪初霽的漁村山林景色。圖中雪山奇松,溪岸漁艇,峰迴路轉,步移景易,整個畫面意境蕭索,籠罩在一片空靈、靜寂的氛圍之中,雖有漁夫艱苦勞作,但反映的卻是文人逸士嚮往山林隱逸生活的雅緻情懷。此圖是王詵師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圖中山石勾皴純用側鋒短筆,邊緣輪廓採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後用清水向內化開,墨色輕淡。寒林長松則用中鋒濃墨,從而突出表現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貴品格。為了表現積雪,除山巒留白外,作者還在峰頂、樹杈、沙腳施以白顏料粉。為了表現雪後陽光,作者又於樹頭、葦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來金碧山水的畫法,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北宋時文人畫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主旨,以嫻熟的技法寫“詞人墨卿難狀之景”,正是“詩畫一律”的典範作品。

這畫,畫面以白顏料粉為雪,樹頭和蘆葦及山頂、沙腳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暈梁,表現雪後初晴的輕麗陽光,這是他獨創之法。整個畫面寒汀疏林,薄積小雪,一隻只小船和漁民張網垂釣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這漁民的勞作和整個畫面的陰冷荒寒氣氛之對比,令人玩味。後段的一片林木虯曲,雜樹以水墨點綴而成,松針用筆尖銳,重鉤,可以見出李成的影響。此圖開卷“已覺冷風拂面浦,又如溼氣生銀田”。可見這幅畫的氣氛表現得非常到家。

看著這以白顏料粉為雪,王木木有想法了,王詵山水畫崇尚李思訓和李成兩家法規,而其時,唐宋畫家好作雪景圖,如:王維《雪溪圖》,荊浩《雪景山水圖》,巨然《雪圖》,李成《群峰霽雪圖》,范寬《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郭熙《關山春雪圖》、《幽谷圖》等等。這一方面是因為水墨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