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在朝鮮板門店和波蘭首都華沙的大使級談判,但談判不解決任何實質性問題。美國繼續支援臺灣的蔣介石政權,阻撓中國解放臺灣,在聯合國帶頭反對恢復新中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兩國幾乎斷絕了一切來往,處於完全敵對的狀態。
1965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對中國形成新的威脅,兩國關係更趨緊張。
1968年11月,尼克松在競選中戰勝約翰遜,成為美國第37任總統。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尼克松利用這一全球矚目的時機,又一次就改善中美關係發出訊號。他說:“讓一切國家都知道,在本政府當政時期,我們的通話線路是敞開的。”對於“美帝國主義頭子”的講話,中國照例準備給予抨擊。根據外公的意見,《人民日報》、《紅旗》雜誌既發表了評論員文章,同時又刊登了尼克松的就職演說。
中蘇問題
蘇方來電
美國總統尼克松剛剛就職並做出對華緩和姿態,蘇聯領導人便從霸權主義、擴張主義思想出發,對華態度漸趨強硬,並由兩黨論戰最後發展到破壞兩國關係。1969年3月,蘇聯單方面改變邊境現狀,武力侵犯中國領土珍寶島,這就是“珍寶島事件”。兩國界河上的隆隆槍炮聲震碎了中蘇同盟殘存的最後一點脆弱聯絡,形勢十分危急。
據當事人——外交部蘇歐司代司長李連慶在《老外交官回憶周恩來》一書中回憶:此時蘇方領導人也感覺到了情況的緊急。蘇聯首腦柯西金啟用中蘇熱線電話,準備親自與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通話,試圖瞭解對方意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方一位女話務員得知對方身份後,不但拒絕為他轉接,還嚴辭痛斥道:你這個“蘇修”頭子,不配和我們的偉大領袖通話!對方又說,那能否請周恩來總理接電話?話務員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