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株之上或者貼地時,就能把果實與地表內的根莖很輕鬆的切割後放入植礦機內部的儲備倉中。儲備倉很大,強大的功率保證了至少佔據內部空間70%的儲備倉裡全都能放置最沉重的貨物,並且速度最多下降到平時的一半。植礦機在操作上也非常簡單,只要熟練了操作工序、一個人就能把它給開動!
回到營地的羅虎在和同事們放鬆了一晚後,第二天接到的任務變動了,是對劃定42區進行清掃。
羅虎所在的這顆星體,是植礦部隊開發較早的次星,第一次的開發工作已經在半年前結束,那是一次對整個星體的全域性開發,在攝取了定製的幾十重礦產之後,就進入了現在的第二次開發。因為二次開發不同於第一次了,在資源上的要求更加有針對性,於是就人為的把星體劃分成了兩百多個區域,按照區域內資源含量的多少來培植相關的星樹。因為兩次的星樹種類完全不同,也導致在收穫的礦種上有所不同。
第一次全星體播種之後,遺留下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到了時間後星樹自行死亡所遺留下的軀幹。這些全部由次星本身具有的基本礦組成的軀幹,除開留下些讓第二次的星樹繁殖外,都會出動植礦機大隊來進行搬運,彙集到一處後,再出動運輸隊來運抵到臨近的次星倉庫中去進行存放。
第三百八十一章 植礦業(下)
到命令後,共計千臺的植礦機大隊進入42區。在華國獨有的機器出現後,立刻就在植礦部隊中形成了規模,一千臺是一個大隊,到現在為止,已經制造出了三千萬臺,按照十萬為一個組合,再加上一千以上兩千以下的戰艦,就組成了一個植礦艦隊。整個植礦部隊有著三百個艦隊,它們負責的範圍就是散播在太賜領各處的六千多顆植礦星體。
植礦艦隊並不是只呆在一個星體處就不動了的,六千多的星體,每個艦隊都要照顧二十來個,在一個星體做完該做的事情之後,就把看護工作交給留守的人員,整個艦隊再次的到其他地方重複相同的工作。
42區很大,面積上不下三百萬平方千米,一千臺的植礦馬變的渺小無比,不過在每臺植礦機負責一塊地域之後,工作量也不算太大。羅虎與李嘯等一幫子同事又開始了打賭,只是這次的工作量雖小,卻要比播種時耗時大的多,播種能夠一兩天甚至當天就能看到結果,清掃則不行,於是幾人就定下了七天後看成績來定輸贏後,個個埋頭加緊操作起來。
植礦機的飛行速度是非常快的,起碼要比民用的飛艇快上許多,而且操作上也更加的簡便靈活。羅虎先開啟自帶的微型探測儀,仔細檢視了大概十平方千米大小的地域,把這地域裡地面與地下的需要回收地星樹殘餘物進行分類標示;做完這些,植礦機貼地慢速飛行。首先開始了對地面上的物質進行回收。
第一次的星體種植是全域性模式,那是覆蓋了整個星球沒有一絲遺漏的,並且最厚處的星樹覆蓋物都有著上百米!那種壯觀的境況,完全可以想象的出。還好星樹在自動死亡後會萎縮緊收大半,並且還能把需要回收的物質進行設定好的匯聚,這樣清掃工作就沒那麼麻煩了,主要還是針對這些大塊堆積起來地殘餘物來下功夫。
只看到羅虎把植礦機緩緩行駛到這些有著幾十米高,拖拽延綿的星樹殘體之上後,從底部伸出了鐳射切割激發儀。上千道的鐳射光線射出,準確的對遍佈方圓五百米大小、粗達幾米地莖騰進行來回的分割,一直到切成長度在兩三米的柱體後,激發儀收回去。緊接著幾千個鉗子狀的長臂抓握器伸出,如同撿豆子一般,一次抓一個,飛速地帶進植礦機內部。抓握器的手臂非常的長。即使切割後離著幾百米遠的柱體,也被一一地牢牢抓住後帶回來。
植礦機畢竟只有百米長五十米寬,裝這些塊頭大的柱體也裝不了多少,一次切割之後就需要植礦機來回的跑上好幾趟。不過在植礦機進駐到這裡時,配套地運輸艦艇也一同前來停靠在旁邊,三到五臺植礦機所負責地區域旁肯定有一艘運輸艇。十臺植礦機旁肯定有一艘運輸艦。離著地這點距離。植礦機一個加速就能抵達。滿載的植礦機在直接進入到運輸艦艇中後,就將這些星樹殘體直接地傾倒在艦艇內經過了改裝的大型倉庫裡。要不了一分鐘,清空了的植礦機又能返回進行進行下一次收集。
地面上的星樹殘餘物相對來說好清理,地面之下,以粗大的根莖形式存在的,則要麻煩點。第一次全域性星樹種植時,共播下了二十多種的星樹,其中就有六種是自行死亡後在地面下彙集物質的種類,畢竟一個星體內的礦種太多太繁雜,想要全部的都定為地面上的,目前中華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