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裡的三個幹部(一個縣府秘書、兩個刑警隊長)欺上瞞下,買放了重大案犯。關於這一點,《水滸傳》的作者寫得恰如其份,既沒有拔高他,也沒有美化他。說他們是為了“義氣”,也說得通:這是江湖義氣、“哥兒們義氣”。
《水滸傳》中說宋江是個仗義疏財的人,時常接濟窮人。他是一個縣衙門裡的小吏,家裡也不過是個中小地主,收入並不十分多,至少不能和柴進相比,從後文描寫他的家境來看,很可能連晁蓋也比不上。他哪裡來的許多錢財賙濟“天下好漢”和地痞賭棍兒?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宋江這個人,對於他的經濟來源、是不是一個廉潔奉公的正派人,不能不加以考慮。
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調查,詢問每一個看過《水滸傳》的人:“你最喜歡《水滸傳》中的哪個人?最不喜歡的是哪個人?”回答最喜歡的人,答案各人並不完全相同,有喜歡武松的勇敢的,有喜歡魯智深的義氣的,還有喜歡燕青的對主子的忠心的;但是最不喜歡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說最不喜歡宋江,有說他陰險惡毒的,有說他假門假氏、假裝義氣的,有說他葬送了梁山兄弟的,還有人說他集各種壞品質於一身,就是沒有真心實意的好心腸的。
吳越評70回本水滸傳 第十七回(7)
這就產生矛盾了。這個宋江,究竟有什麼德能,竟能黑白兩道通吃?讓一班殺人不眨眼的土匪強盜一看見他,立馬“納頭便拜”,口稱哥哥?這是當時的真實情景?還是施耐庵故意誇大其詞,給宋江塗脂抹粉?
關於宋江的兩個綽號“及時雨”和“呼保義”,前一個容易理解,後一個歷代各注家有許多解釋,但都牽強附會,最通俗的解釋是:呼喚他來保護忠義。下面的資料,可供參考:《輔耕錄》中說:武正八品曰保義校尉,從八品曰保義副尉。言吏員未授職,已呼之為保義也。及宋時相呼曰保義,亦似通稱,如員外之類。——也就是說,在宋朝,就把“保義”當作“通稱”,是一種客氣的稱呼。“呼保義”,似乎可以解釋為“叫叫的保義”(不是真正的八品官)。
莊綽的《雞肋編》中有一個小故事:晉人南寇,上皇遽(jù鋸)遜位,聞將及都城,乃與蔡攸及一二近侍,微服乘花石綱小舟東下,人皆莫知。至泗上,徒步市中買魚,酬價未諧,估人呼之為保義,上皇顧攸笑曰:“這漢毒也!”——這樣看來,被人家叫做“保義”,也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宋江後來推舉盧俊義做梁山之主的時候,也曾經說他自己有“三大不足”:“非宋某多謙,有三件不如員外處:第一件,宋江身材黑矮……第二件,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眾兄弟不棄,暫居尊位……第三件,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當然,這些並不是宋江的真心話,但也算他還有一點兒“自知之明”。不過,小說的作者施耐庵在宋江出場的時候,卻把他捧到天上去了:
這宋江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會了多種武藝,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有人來投奔他,不論高低,沒有不納的,留在莊上,終日追陪,並不厭倦;如果要起身離去,還盡力資助,的確是揮金似土!有人向他求錢物,也不推託;而且喜歡行方便,每每幫人排難解紛,只想周全人性命。還時常散施棺材藥餌,賙濟貧苦,扶助困難。因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拿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
宋江出身中小地主,雖然“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但他並不想“上京趕考,圖個一官半職”,只在衙門裡當一個押司,不過相當於今天的普通科員而已。仗著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在鄆城縣倒也左右逢源,黑白通吃。他之所以不去赴考,是因為宋代有“本地人不許在本地當官”的規定,而“吏”則不在這個限定之內。這是宋江的聰明之處。他知道遠離家鄉去做官,還不如在本縣做“吏”生活更安定。“官”要三年一遷,“吏”雖然沒有高升的機會,卻可以在一個地方終老。正因為如此,宋江還有一個“孝子”的光環和美名:“孝義黑三郎”。
按照《水滸傳》作者對宋江的定義,這是一個不但忠孝,而且仁義的完人。但是他作為一個“縣政府幹部”,居然不顧國法,只考慮“兄弟情誼”,來一個“私放晁天王”,這怎麼能算是“忠”呢?
晁蓋犯的,可不是一般的罪行,性質可能比今天的搶劫銀行還要惡劣幾分。吏道純熟的宋江,當然也熟悉律法,一旦得知何濤來抓晁蓋,什麼國法倫理之類,通通不顧了,他首先想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