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俄頃忽張殼; 其大如半席; 殼中有白光如銀; 珠大如

拳; 燦然不可正視; 十餘里間林木皆有影; 如初日所

照; 遠處但見赤如野火; 倏然遠去; 其行如飛; 浮於波

中; 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 比珠色不類月; 熒熒有

芒焰; 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 《明珠賦》。伯易; 高郵

人; 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 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

往來處; 行人至此; 往往維船數宵以待觀; 名其亭為

‘觀珠’。”

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從公元1056~1064年; 前後共八年。那是; 揚州上空有一個大“珠”子; 多見於晴天。最初出現在天長縣境內的一個小山坡下的水溝裡; 後來不知怎麼的就到了甓社湖; 最後又跑到新開湖裡; 先後有十多年的時間; 當地的行人常常看見它。我的朋友在湖中有一個書房; 一天夜裡; 忽然見這個“珠”離他很近; 他把書房開了一條縫; 見那“珠”也開了一條縫; 一道金黃|色光線從“珠”的縫中射出。一會兒; 那“珠”忽

?10?

第一章 地球上的謎案

然張開了; 有半個席子大小; 殼中閃出銀光; 那裡面還有一個拳頭大小的“珠”子; 照得人的眼睛都睜不開; 十多里以外的樹林都能看到光照的影子; 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遠處被照得如火一樣。突然; 這個“珠”向遠處駛去; 速度很快; 漂浮在水中; 彷彿跟太陽似的。

沈括很是納悶; 他想; 古代有人把月亮比作明珠; 但這個“珠”卻不像月亮; 它不但發光且有火苗; 跟太陽光似的。崔伯易曾寫過一篇《明珠賦》。崔伯易是高郵人; 可能是因為他多次見過這個“珠”; 才作了《明珠賦》。但是近幾年這個“珠”卻不出來了; 不知“珠”去哪了。有個叫樊良鎮的亭子; 是這個“珠”當初常常經過的地方; 人們都到這來; 停下船; 連續好幾個晚上等待看這個“珠”。後來; 人們把這個樊良鎮的這個亭子就叫做觀珠亭。

沈括客觀生動形象地把不明飛行物出現的時間、地點、目睹之人; 以及其外觀、大小、亮度、飛行狀態等; 描寫得淋漓盡致。不但他親眼所見; 還有些文人為其寫詩作賦; 遊人因在一個亭子上看到“甚大之珠”; 而把該亭稱作“觀珠亭”以為紀念。

《赤焰騰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著名畫家吳友如所作的一幅畫; 畫的是南京朱雀橋頭站立數十人觀看不明飛行物的情景: 一大群穿著長袍馬褂的人; 翹首仰望房頂上空高懸的卵形的被當時人們稱為“赤焰”的不明飛行物。觀者有的驚愕; 有的興奮; 有的兩眼注視天空; 有的相互議論; 有的在聽別人的品評。畫中之人; 各具形態;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吳友如真實地畫出當時人們的各種心態; 用他手中的畫筆記錄了那一珍貴的時刻。在這幅畫上; 吳友如寫道:

()好看的txt電子書

?11?

外星人揭秘

“9月28日晚間8點時; 金陵城南隅; 忽見火球一

團; 自西而東; 形如巨卵; 色紅而無光; 飄蕩半空; 其

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 天色昏暗; 舉頭仰視; 甚覺分

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跋足者; 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

漸遠漸滅。有謂流星過境者; 然星之馳也; 瞬息即沓;

此球自近而遠; 自有而無; 甚屬瀉滯; 則非星馳可知。

有謂為兒童放天燈者; 是夜風向北吹; 此球轉向東去;

則非天燈又可知; 眾口紛紜; 窮於推測; 有叟一雲:

‘是物初起時; 微覺有聲; 非靜聽之不聞也; 系由南門

外騰越來者; 嘻異矣。’”

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八點左右; 南京城的南面忽然發現有一個火球自西向東而來; 其形狀像一個大雞蛋; 呈紅色但不發光; 它飄在空中; 速度很慢。當時雲遮住了天空; 天色很暗; 抬頭一看; 十分真切; 站在朱雀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