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感到了一種美麗的眩暈。我們看到了一個天衣無縫的完整構思。也正是這個飄蕩的旋律,讓我們記住了這個曲子。我不懂音樂,但這並不妨礙我去欣賞音樂和評價音樂,因為音樂是與人的心靈相通的,是與人的血液流淌的節奏相和諧的。我只知道,這些年的歌,凡我喜歡的,它都流傳了下來,凡我不喜歡的歌,都沒有流傳下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旋律的有無和旋律優美的有無。《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個句子,這個句子變成了段子,這些段子又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構成了整部小說。覺得它很像一首歌,有音樂的感覺,還因為這部小說總在歌唱。爸爸的歌唱、爸爸和孩子們的歌唱、孩子們的歌唱、孩子的獨唱。這部小說唱了一首又一首歌。我是一個喜歡在小說中嵌入童謠和民歌的人,因此看《布魯克林有棵樹》有一種親近感,覺得它很投我的口味。
《布魯克林有棵樹》曹文軒序(2)
《布魯克林有棵樹》顯然是一部老式小說。
在現代主義氾濫的今天,“老式”越來越是個迷人的字眼。人們發現,“現代”因為過於花樣翻新,過於迷戀非常態的情景、人物與物象,已經很讓人厭煩了。閱讀者甚至起了疑心:這樣的文學究竟給了我們什麼?道義感嗎?美感嗎?情感嗎?抑或是其他什麼重要的、寶貴的東西?那些讓人費解的“意義”由於過於形而上(幾近玄學),使閱讀成了受罪、受苦、受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