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羌笛劍鋒 作者:片片

就根本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現山東青島即墨市還存在戰國時期的長城)。但是,怎樣說修建長城還是一件系統的大工程,在《資治通鑑》中對於蒙恬的堪輿本領居然只有寥寥七個字——“因地形,用制險塞。”

秦長城是漢長城和明長城的基礎。秦長城西起甘肅中部——臨洮,東至遼東,延綿萬里有餘。對於秦長城的險要,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中是這樣描述的:“於是渡河,據山陽,逶蛇而北。”我曾經在甘肅臨洮和榆中前前後後走過二十餘次,可是我一直沒有看見長城蹤影,倒是漢長城在甘肅河西走廊很多(肯定在蘭州至嘉峪關之間的還看到明長城),尤其是甘肅酒泉的玉門以西,漢長城的烽燧和遺蹟更是沿著312國道相伴。甘肅境內的漢長城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建的,像玉門和安西境內的漢長城就是採用當時最為先進的築城技術——紅柳枝層、沙土層和伴有糯米汁的黃土層層層堆砌而成,也就是當時的“鋼筋混泥土”。由此可見,秦漢時期的統治者對修建長城防禦系統的支援力度。

秦帝國是一個剛剛經歷完長期戰亂的國家,國家貧窮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蒙恬想修建更為牢固的長城是不現實,也只有把原來的城牆連線起來,起到戰略防禦作用即可。即使這樣,蒙恬為了修好長城,“暴師於外十餘年,蒙恬常居上郡統治之,威振匈奴。”(《資治通鑑——秦紀二始皇帝下》)直到中原換主他也沒有再能回到夢縈魂牽的咸陽家中與妻兒老少團聚。

對於蒙恬太史公司馬遷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嶄山堰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廖,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沒有蒙恬為秦修建的長城就不會有漢初的文景之治的功業,就連他居住的西京也會是一片廢墟,更沒有他在授臏刑之後還能寫書立傳的時間,更談不上漢武帝對匈奴興兵,當然也就沒有二百年後匈奴突然出現在歐洲人的視野裡。長城修建的真正意義在於保護了中原人民在秦漢時期的安居樂業,保護了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古希臘帝國和古羅馬帝國不可謂不強大,文明不可謂不先進,為何在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鐵蹄下銷聲匿跡了,也就是這個原因——他們沒有出現敢於承擔千古罵名歷史性人物,沒有惠及子孫萬代的防禦體系。

這就是長城,能在月球上看到的人類唯一建築。

這就是長城,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脊樑。。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六章 帝國大統的基礎

在費正清教授的《CHINA TRADITION&TRANSFORMATION》(翻譯過來就是《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這樣評價漢字:“與西方較為簡便的字母文字相比,漢字具有不少厥癲,顯然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漢字,而每一個漢字都很複雜,平均每個字就有十二三畫,有些多達二十五畫。再有能力遠度簡單文字至少需要記住二三千漢字,強調死記硬背地認字,對於中國人的教育可能造成某種束縛,儘管這對發展記憶力頗有好處,由於複雜漢字筆字母文字較難掌握,而只有少數上層貴族才有可能學習文化知識。隨著當代教育的普及,漢字已日益成為讀寫的障礙。雖然中國人發明了印刷術,漢字印刷卻要比字母文字的印刷難得多,而且以今為止能夠列印漢字的小型印刷機或電腦猶未獲得成功近來對常用漢字進行的簡化雖然不無幫助,但未能解決其文字的根本問題。”

以上這段話吐露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資訊:其一,國人識字只能透過死記硬背;其二,漢字比較難認,只有上層貴族們才能學習;其三,漢字印刷存在難度。我已經記不得小時候是怎樣學會漢字的,只是記得當年父親給我沒了許多小人書,也就是連環畫,我就在不知不覺中識字了,到上小學的時候我還可以通篇閱讀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反而我學習字母文字確實難度很大,說起來也算是拿到了本科文憑,只是到現在字母文字認識我而我不認識字母文字。當然,現在我還在經常查閱字典,尤其是遇到先秦資料中的文字,翻閱字典就更是家常便飯。我不喜歡把一個漢字拆得亂七八,所以也沒有學會五筆輸入法,打字還是用拼音,不就是讀寫嘛,很簡單。我們應該感謝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國家發明鐳射排版的那個人,他被稱為“活畢昇”,我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他給漢字第二次生命。但是談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