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末將乃是晉王麾下大太保李嗣源,沁州戰敗,落入水中。”
魏氏言道:“原來是李將軍,果真是個貴人。沁州城在南,這吞龍溝在北,沁水自古水流由北向南,將軍若不是大富大貴之人,焉能從下游逆流漂到上游。”
李嗣源驚訝言道:“聽嫂嫂一說,我逆流漂來到是奇怪。”
魏氏言道:“聽老輩人說,這吞龍溝雖是狹窄水淺,但有吞龍不吞人的靈異。若是換了別人早被衝進黃河了。”李嗣源聽完,見天色將晚,意欲離開。魏氏見其傷勢未好,勸其留宿一晚。魏氏則與平山郎睡於旁邊小屋之中。正是:
寡婦門前是非多,大義相救沁水河。非慕嗣源才俊美,女守清貧生賢德。
諸侯紛爭亂兵起,罹難百姓碎山河。吞龍溝內真命主,順流未能送黃河。
次日天明,李嗣源感傷勢有愈,決心回至軍中。魏氏言道:“將軍中傷,上衣都已刮破,我拿家夫生前衣裝,如若將軍不嫌,就暫且穿上。”嗣源感魏氏救命之恩,又贈衣裝,對魏氏頻頻道謝。魏氏又將李嗣源所著天王鎧,用包袱包裹交與嗣源。李嗣源大難不死,臨走之前,對魏氏再度拜謝,並言道:“魏夫人救命之恩,李嗣源回去定取重金答謝。”
魏氏還禮言道:“救人危難,非為報也。”李嗣源從衣物找出一塊佩玉,因戰亂居多,此玉已損一角,贈與平山郎並言道:“我身無分文,這佩玉之上,有我名號,若遇晉軍士卒襲擾,可持此玉,定能保你母子平安無事。”此玉背面刻有八字“兒郎軍大太保佩玉”。李嗣源告別魏氏母子,便準備回晉陽,路上聞聽晉王出兵南下潞州,嗣源又轉往潞州。正巧路上遇王彥章追殺李克用,李嗣源手舞兵器,變投石相助,嚇走了王彥章。
李嗣源將這事情經過講述一番,眾人才明白事情經過,眾人慶幸大太保大難不死。轉過天來,李嗣源持黃金一千兩,白銀五千兩親往吞龍溝答謝魏氏。而到吞龍溝後才從鄉民口中得知魏氏母子已經遷居別處。
晉軍與梁軍僵持於潞州,互有勝負。相持日久,十萬梁軍耗資繁重,朱全忠招軍師謝瞳,參軍敬翔商議補給糧草之事,敬翔言道:“如今晉軍維濟人馬的輜重,具來自幽州節度使劉仁恭。這劉仁恭一日不平,李克用鞭能相持一日。”謝瞳也點頭稱是。
朱全忠言道:“子振之言,乃本王心中之大患。”
謝瞳言道:“千歲可命王彥章為大將,討伐劉仁恭。只要幽州願歸附梁王,李克用糧草必難以維濟。”朱全忠應運,乃命大將王彥章都督,張存敬為副將,點兵馬三萬,東進幽燕之地。
話說王彥章、張存敬率馬兩萬兵東進討伐幽州節度使劉仁恭。而定州是通往幽州的必經之路,定州隸屬義武鎮,節度使名叫王郜乃是李克用的女婿,京兆萬年人氏,其叔父王處直,字允明,是討伐黃巢二十四鎮諸侯之一。叔侄二人據守定州見梁兵來到,王郜令其叔王處直率兵一萬在沙河迎戰梁軍。梁軍大將張存敬出馬叫道:“我乃梁王麾下副都招討張存敬,奉命討伐幽州劉仁恭,與爾等無關,何不快快早降?”
王處直身邊部將梁汶怒道:“來將住口,梁汶在此,且來取汝性命。”言罷,催馬殺來。張存敬提槍相迎,二將交鋒,六七個回合,梁汶便被刺死落馬。王彥章間張存敬先勝一陣,梁兵士氣大振,王彥章命擊鼓發兵。三萬梁軍趁勢殺來,王處直倉促率兵交戰。一陣廝殺,王處直大敗,退回定州城內。王處直敗回城內,對王郜言道:“梁軍兵馬眾多,非強攻所能取勝。晉王兵馬有駐紮潞州,不能增援,以我之見,何不暫且歸順梁王,又能儲存兵馬。”
王郜怒道:“叔父說話,怎可如此無有骨氣。當年朱全忠會五候圍剿岳父,尚不能勝。近日犯兵不過三萬人馬,雖敗一陣,豈能屈膝於敵。今夜三更我自帶兵去劫敵寨,叔父膽量懦弱守城便可。”王處直被自己的侄子說的啞口無言。但王處直對王郜之言,懷恨在心。
天色將黑,王處直命一心服遣書信,送往梁軍大營。王彥章得此書信展開一看,上書:
“梁王天威,處直倍加敬畏,欲誠心歸附。今夜三更天,節度使王郜劫營,末將願大義滅親,為梁王內應。都知兵馬使王處直敬上”
王彥章將信交張存敬看,對其言道:“破城便在今夜,你我分兵設伏,王處直城中威內應,必克取定州。”二將遂定下伏兵之計。
三更天時,王郜率一萬兵馬出城,靠近梁軍大營。見梁軍營中毫無動靜,便下令劫寨。王郜衝殺在前,見營內所設兵卒,皆是草人,方知中計,正欲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