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2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來,須在旬日以外,先派毛昶熙前赴天津會辦。”同時“諭令李鴻章,帶兵馳赴畿疆,候旨調派。”

於是毛昶熙帶著四名隨員,由京師星夜趕到天津,預備與“洋官”會議。

毛昶熙的四個隨員是,翰林院侍講吳元炳、刑部員外劉錫鴻、總理衙門章京陳欽、惲祖貽,算是京裡一等一的洋務長才,其實只有一個陳欽是好手。他在總理衙門的章京中,稱為“總辦”,就好比軍機章京的“達拉密”,內務府的“堂郎中”,是司官的首腦。曾國藩對毛昶熙知之甚深,並不重視,倒是對這四個人,一談之下,讚歎不絕,許為“難得之才”。

難得的也還只是一個陳欽。在與法國公使羅叔亞、英國公使威妥瑪的會議席上,他據理力爭,侃侃而談,引證各國通行的公法,指出豐大業應負激發衝突的責任,同時表示修堂、賠銀以外,天津府縣撤職交刑部查辦,緝兇事宜正由新任天津地方官辦理,安三、王三兩名禍首已經照羅叔亞的要求釋放,中國所應該做到的,不但已經做到,而且已經過分,不能再有所讓步。

羅叔亞被駁得無話可說,一味堅持職官抵命的要求,變成無理可喻,威妥瑪自然也就挑撥不起來。等會議不歡而散,羅叔亞與威妥瑪大概覺得還是總理衙門比較好對付,隨即便離津進京。

崇厚一看這情形,正是脫身之時。一則交卸了三口通商大臣的職司,便解除了天津交涉的責任,再則怕羅叔亞在天津未能討得便宜,會跟總理衙門去找麻煩,他得從中去說好話,以排解見功。所以拿“奉使法國請入都陛辭”的理由,拜折即行,跟在羅叔亞後面,匆匆趕進京去。

崇厚一味媚外,凡事看不清楚,曾國藩卻是神明未衰,自己知道,這樁交涉,壞在誤聽崇厚的先入之言,一上來失之於太軟弱,讓法國人步步進逼,搞得槍法有些亂了。靜下來細想一想,覺得羅叔亞的態度奇怪,如照起初那樣的強硬,則會議決裂,接著便是法兵登岸,何以一無表示,悄然進京?

這個疑團,很快地就被打破了。從英國通到印度孟加拉省首邑加爾各答的“電報”,傳來訊息,說是普魯士跟法國開了仗,起因於西班牙發生革命,女王被廢,預備迎立普魯士王的一個親族為西班牙王,法國的皇帝,老拿破崙的侄子,稱為“拿破崙第三”的,表示反對。於是普魯士王遣大將毛奇,領兵進攻法國。在大沽口的法國水師提督,就因為國內正有戰事,必須待命行動,所以拒絕了羅叔亞的要求,怎麼樣也不肯開釁。

“天佑吾華!”曾國藩大大地鬆了口氣,知道仗是打不起來了,至少限度可以說,要法國國內再派援兵,是不會有的事。

“中堂!”薛福成說,“法國既有內顧之憂,我們這裡何妨乘機利用?”

“不然,不然!”曾國藩大為搖頭,“你莫想到《戰國策》上的話!普、法兩國的國情形勢,幾乎一無所知,而想利用重洋萬里以外的戰局,如何可以!這個論調發不得,一發助長了主戰諸公的虛驕之氣。為今之計,正宜把握良機,奏請慈聖,執持定見,促成和議。請你去擬個奏稿來,普法開仗的事,隻字不可提!”

“是的!”薛福成心誠悅服,“中堂這才是老成謀國!”

這個奏摺由曾國藩和毛昶熙會銜拜發,主旨是“請中外一體,堅持定見”,決不用兵,但兵可不用,不可不備。本打算著“投荒萬里之行”,有幾年苦頭可吃的李鴻章,忽然得此際遇,精神抖擻地星夜帶兵入衛,一路行軍,一路不斷上奏,同時行文軍行所經各地督撫,要求供應軍需。曾國藩是替他辦慣了糧臺的,將福建船政局購辦的“京米”,截留了兩萬石,存放在天津,專等李鴻章和劉銘傳來領。

除了李鴻章,丁日昌亦已奉旨北上,他也是來“跳火坑”的。啟行之前,先上個奏摺,說“自古以來,局外之議論,不諒局中之艱難,然一唱百和,亦足以熒聽聞而撓大計,卒之事勢決裂,國家受無窮之累,而局外不與其禍,反得力持清議之名”,自道“臣每讀書至此,不禁痛哭流涕”,因而提出看法“現在事機緊急,守備則萬不可缺,至於或戰或和,應由宸衷獨斷,不可為眾論所搖”。這番話的意思,與曾國藩一樣,都是請兩宮太后“謀劃必須決斷”,抱定主旨,決無更改。言外之意,都指醇王、李鴻藻、倭仁那些人的話,萬不可聽。

因為如此,沒有人再發主戰的議論,但一口怨氣不出,都發洩在曾國藩頭上。有的公然指責,有的寫信質問,大致以前罵崇厚的話,現在都用來罵他,態度最激烈的則是他的同鄉,甚至要把他懸在湖廣會館的那塊“道光戊戌科會試中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