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1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這不僅因為皇帝已經親政,而且也因為皇帝已經大婚,成婚就是成人,自然不能再用近乎訓督童子的態度來授讀。而且,皇帝的態度也自然而然地變過了,以前是凡事求教,即使有何見解,也是出於商榷的語氣,自親政以後,講書之際,涉及實際政務,皇帝常用召詢軍機的口吻,讓李鴻藻陳述意見,便帶著些考問的意味。這使得李鴻藻不能不慎重回答,因為一句話的出入,立可就有影響,如果與恭王的意見相反,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疑心他以帝師的地位,在不該奏陳政務的場合,侵奪軍機的權柄。倘或有此情形,必遭大忌,以致李鴻藻常有左右為難,無所適從之苦。

最麻煩的,自然是總理衙門的事務,隨班進見時,他可以不說話,而在弘德殿有所垂詢,他便無所閃避。從謁陵回京,各國使臣要求覲見一事,到了拖無可拖,推無可推的時候,而禮節上一直未能定議。這天皇帝拿了一個李鴻章的摺子給“師傅”看,上面是這樣寫著:

“先朝召見西使時,各國未立和約,各使未駐京師,各國國勢雖強,不逮今日,猶得律以升殿受表常儀。然嘉慶中,英使來朝,已不行三跪九叩禮,厥後成約,儼然均敵,未便以屬禮相繩。拒而不見,似於情未洽,糾以跪拜,又似所見不廣,第取其敬有餘,當恕其禮不足。惟宜議立規條,俾相遵守,各使之來,許一見,毋再見,許一時同見,毋單班求見,當可杜其覬覦。且禮與時變通,我朝待屬國有定製,待與國無定禮,近今商約,實數千年變局,國家無此禮例,德聖亦未預定,禮經是在酌時勢權宜,以樹之準。”

讀完這道奏摺,李鴻藻拿它放回御案,最好能夠不陳述意見,但皇帝不放過他,“師傅,”他問,“你看李鴻章的話,有可取之處沒有?”

李鴻藻很清楚,這個摺子中的意見,必是跟恭王預先商量好的,內外一致,已有成議,要想教各國使臣向皇帝磕頭,是萬萬辦不到的事了。倘或不行跪拜禮便拒而不見,則原折的所謂“於情未洽”,是句很含蓄的話,實際上怕會引起極大的糾紛,度時量力,似乎不能不委屈求全。

李鴻藻雖講理學,但也信服“為政持大體”這句話,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只有捐棄成見,表示贊成:“臣以為‘取其敬有餘,恕其禮不足’,說得很好。不過如何是‘敬有餘’?總當誠中形外,有所表見才是!”

皇帝細想了一會,不置可否,他心裡並不以李鴻藻的話為然,只是尊重師傅,不肯說出口來。李鴻藻當然亦不便再有什麼陳奏。於是,李鴻章的摺子,依然只有交總理衙門會議奏復。

覲見的事又拖下來了,皇帝也樂得不聞不問,有空就看載澂去覓來的閒書,倦了便跟皇后聊聊閒天,但這樣平靜的日子過不了好久。

“萬歲爺!長春宮召見。”

看見小李那惴惴不安的神色,皇帝心裡有些嘀咕,“怎麼了?”他問,“看你那樣兒!”

小李知道瞞不住了。他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氣忿難平,想把實情和盤托出;一方面又怕惹出是非來,“吃不了,兜著走。”此時多想一想,還是謹慎小心為妙。這樣,說話的態度就越顯得惶恐了。

“剛才上頭把皇后傳了去了,聽說受了責備,到底為了什麼,奴才沒有能打聽得出來。”小李接著用哀告的聲音說,“萬一是為了皇后,上頭說兩句重話,萬歲爺千萬忍一忍!這話,奴才本來不配說,只是一片赤膽忠心,不說,奴才心不安。萬歲爺就看這一點兒愚忠,聽奴才一句話。”

皇帝沒心思聽小李自矢忠悃,只是驚疑著皇后不知如何忤犯了“上頭”——自然是指慈禧太后。這得先打聽明白了,才好相機應付。

於是他問:“皇后呢?快去看,在那兒?”

“還在長春宮。”

這就沒有辦法了。自己跟皇后先見一次面,或者派小李去打聽,都已不可能。只有硬著頭皮去見慈禧太后。

一到長春宮,只見皇后和慧妃都侍立在慈禧太后左右,看神氣都還平靜,皇帝略微放了些心。於是他先給太后行禮,接著是后妃為皇帝行禮。

“你們都回去吧!”慈禧太后這樣對皇后和慧妃說。

顯然的,她要跟皇帝說的話,不願讓后妃聽見,這也就可以想象得到,事與后妃有關。

果然,慈禧太后一開口便說:“皇后進宮半年多了,到現在還不大懂規矩,得好好兒的學一學!”她把最後那句話說得格外重,彷彿無限痛心似的。

皇帝不知道皇后是那些“規矩”錯了?只是她很用心學宮中的儀制,是他所深知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