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辭出殿後,開方如昨。慈禧太后又賞了飯,同時傳諭:“杜鍾駿改為七月二十二日值班。”進一步證實了首尾六天一輪的辦法。
於是,杜鍾駿進城便去拜訪吏部尚書陸潤庠。這是第二次,無多寒暄,便即道明來意:“府上世代名醫,尊公的《世補齋醫書》海內傳誦,當今大老中,最明白醫道的,莫過陸大人!”他問:“陸大人說說,六天一開方,彼此不相聞問,有這種醫病的辦法沒有?”
“宮內的情形,與外面不同,只怕你還不大明白。”
“醫病的道理是一樣的。”杜鍾駿氣急敗壞地說:“我們進京,滿以為醫好了皇上的病,可以博得個微名。現在看這情形,徒勞無益,全無希望。不求有功,先求無過,照目前的辦法,病一定醫不好!將來發生什麼事故,誰來負責?陸大人是南書房翰林,天子近臣,請便中向兩宮說一說!”
“你不必過慮!”陸潤庠隨隨便便地答說:“內廷的事,向來如此,既不任功,亦不任過。我雖在南書房行走,也不常見兩宮,而且不是分內之事,亦不便進言。”
杜鍾駿這才領略到,在宮中當差是這樣的滋味,只好默然而退。不過有“既不任功,亦不任過”的話,算是比較放心了。
於是每隔五天進宮一次,每次匆匆一面,既不能細看皇帝的氣色,亦不能多問病情,皇帝自己也很少說話。“望聞問切”只佔得最後一個字,杜鍾駿頗有用武無地之感。不過,慈禧太后卻不似外間傳說那麼威嚴,常有溫諭慰問。中秋節賞也有他一份,大卷紅綢兩片,紋銀二百兩,是派人送到他楊梅竹斜街斌升店旅寓來的。
打發了賞銀,杜鍾駿順便請教頒賞的太監:“該怎麼謝恩?”
“大夥一起磕頭吧!我不大清楚,你最好問內務府。”
跟內務府的官員打聽才知道,照例頒賞,是約齊了一起謝恩,日子定在八月初三。到了那天,濃雲如墨,大雨傾盆,但海淀道上,車馬如織,文武大臣依舊都準時趕到了頤和園。
行禮定在召見軍機以後,大概是上午八點鐘左右。誰知雨勢越大,翎頂輝煌的王公親貴都侷促在仁壽殿兩廊等候,兩宮亦在殿中捲簾以待,一直等了一個多鐘頭,雨勢略收,二十出頭的小恭王溥幸,大聲說道:“不能再等了,行禮吧!”
說完,他一撩袍褂,下了臺階,王公大臣紛紛跟隨著,就在積水盈尺的天井中,亂糟糟地向上磕頭。杜鍾駿亦雜在中間,隨班行禮,搞得泥濘滿身,狼狽不堪。
出了仁壽殿,急於想回下處去換衣服,不道有個小太監一把拉住他說:“杜大夫,我有話告訴你。”
“你說吧!”
“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你來!”
那小太監神色倉皇地左右看了一下,撒腿就走。杜鍾駿在內廷當差半月有餘,已略知規矩,太監這樣結交外人是犯禁的。自知跟太監私下交談,亦有未便,但怕是有關皇帝病情的要緊話,不能錯過機會。考慮了一下,終於還是跟了過去。
跟到僻處,那小太監蹺起大拇指說:“你的脈理很好!”
“你怎麼知道?”
“我聽見萬歲爺說的,說你的脈理開得好。我一發告訴你吧,太醫開的藥,萬歲爺常常不吃,你的方子吃過三劑!”說罷,他略伸右手,五隻指頭亂掄著,彷彿是個無意識的舉動。
正在向他口頭致謝的杜鍾駿,驀然意會,急忙從口袋中掏出一張銀票,捏成一團,塞在他手裡。那小太監飛也似地跑了。
杜鍾駿卻不以為他是為了討賞,故意編一套好聽的話來獻媚。自己算了一下,除頭一天插班以外,正班共有三次,大概就是這三劑方子,皇帝全都服了。心裡在想,是不是能夠奏明皇帝,每次開方,連服五劑,庶幾藥效不致中斷,易於收功。
※ ※ ※
下一天又是值班之期,這天請脈是在寢宮,由內務府大臣奎俊帶領,快將到達時,只見一名太監匆匆趕來,行了禮說:“奎大人,你快上去吧!萬歲爺在發脾氣!”
“喂!”皇帝發脾氣,奎俊不急,從容問道:“為什麼?”
“不知道!萬歲爺親自檢藥,檢著檢著就來了脾氣了!傳旨找內務府大臣。”
“好!我就去。”奎俊回頭對杜鍾駿說:“你先在廊上站一站,聽我招呼。”
杜鍾駿便在寢宮外面靜靜待命。只聽皇帝的嗓子很大,“怪道我的病不得好!”他說:“你瞧枸杞上生蛀蟲,拿這壞藥給我吃,怎麼醫得好?”
“是壽藥房配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