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宮一直不曾“叫起”,這也在意料之中。朝中各衙門,這一天的目光都集中在內閣。蔡壽祺出了很大的風頭,當他一到,聚集在內閣周圍的人,無不指指點點,小聲相告:“那就是參恭王的蔡翰林。”他也知道大家矚目的是他,內心不免緊張,尤其糟糕的是他不曾估計到有被召赴內閣“追供”這一個變化,有許多話不能說,有許多話不敢說,恭王不曾扳倒,自己卻先有一關難過,心裡失悔得很。
進到內閣大堂,只見正面長桌上一排坐著好幾位大臣,一眼掃過,見是昨天被召見的七個人以外,另加一位文淵閣大學士倭仁。兩殿兩閣四相,論資序是武英殿大學士賈楨、文華殿大學士官文、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文淵閣大學士倭仁,賈楨入闈,官文在湖北,在座的也還應該是周祖培為首,但以奉旨由倭仁主持,因而由他首先發言審問。
“蔡壽祺!”倭仁用他那濃重的河南口音,慢條斯理地問道:“你是翰林,下筆措詞的輕重,你知道嗎?”
“回倭中堂的話,既是翰林,不能連這個都不知道。”
“好,那麼我要請教,”倭仁用念文章的調子,拉長了聲音說:“‘有貪庸誤事,因挾重貲而內膺重任者;有聚斂殃民,因善夤緣而外任封疆者’,這兩句話,是指誰呢?”
“是……。”蔡壽祺遲疑了。
“你不能自欺!”吳廷棟鼓勵他說,“要講實話,無須顧忌。”
“聽說在‘總署’行走的薛大臣和陝西劉中丞,有此事實。”
“事實如何,請道其詳。”倭仁說。
“無非聽說而已。”
“聽說怎麼樣呢?”
“聽說……,薛、劉兩位都是有了孝敬。”
“孝敬誰啊?”倭仁問道:“是議政王嗎?”
“是。”
“這得拿證據出來!”周祖培第一次發言,“是有人證,還是物證?”
“都沒有。”蔡壽祺這下答得很爽快,“我不過風聞言事而已。”
“你不必有何顧忌!”吳廷棟再一次對他鼓勵:“我們面奉兩宮太后懿旨,秉公會議具奏,決不會難為你。”
“是如此。確係傳聞,並無實據。”
“那麼是聽誰說的呢?”
“這不必問了。”周祖培反對吳廷棟的態度,“既是風聞,不宜株連。”
“是,不宜株連。”協辦大學士瑞常介面說,“我看讓他遞個親供,就復奏吧!”
倭、周兩閣老都點點頭,會議就算結束了。蔡壽祺借內閣的典籍廳,寫了一紙簡單的“親供”,也算是過了關了。
於是商量復奏,由刑部侍郎王發桂擬了個稿子,交到倭仁手裡,他朗聲念道:
“竊臣等面奉諭旨,交下蔡壽祺奏摺二件,遵於初六日在內閣傳知蔡壽祺,將折內緊要條件,面加詢問,令其據實逐一答覆,並親具供紙。臣詳閱供內,唯指出薛煥、劉蓉二人,並稱均系風聞。其餘驕盈,及攬權、徇私三條,據稱原折均已敘明等語。查恭親王身膺重寄,自當恪恭敬慎,潔己奉公,如果平日律己謹敬,何至屢召物議?閱原折內貪墨、驕盈、攬權、徇私各款,雖不能指出實據,恐未必盡出無因。況貪墨之事,本屬曖昧,非外人所能得見,至驕盈、攬權、徇私,必於召對辦事時,流露端倪,難逃聖明洞鑑。臣等伏思黜陟大權,操之自上,應如何將恭親王裁減事權,以示保全懿親之處,恭候宸斷。”
大家細心聽完,商量著點竄了幾個字,發抄具名,遞了上去。第二天兩宮太后召見倭仁、周祖培等人,慈禧太后不提復奏,先親手頒下一道硃諭。
“裡頭有‘白’字,也有句子不通的地方,你們替我改一改!”
三十剛剛出頭的太后,作了個略帶羞澀的微笑。以她的身分,這樣的笑容,難得看見,所以格外顯得嫵媚。但倭仁茫然不見,他的近視很厲害,而在殿廷之間,照例不準帶眼鏡,所以接過太后的手詔,雙手捧著,差不多接近鼻尖,才看出上面的字跡。
這樣看東西很吃力,他便奏道:“請兩宮皇太后的旨,可否讓周祖培宣讀,鹹使共聞?”
“可以!”慈禧太后點點頭。
周祖培從倭仁手裡接過硃諭,因為聽慈禧太后說,內有別字與辭句不通之處,所以不敢冒失,先為她檢點一遍。那書法十分拙劣,真如小兒塗鴉;把“事”寫作“是”:“傲”寫作“敖”:“制”寫作“致”。還有錯得很費解的,“似”寫作“嗣”,“之”寫作“知”,“暗”寫作“諳”。但就是這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