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3 / 4)

小說:地師 作者:飄雪的季節

開之後發散的非常快。難道這就是考古學者們理解與克服的“時間沙漏”現象的原理嗎?

吳老曾經專門與遊方探討過這種現象。按照學術界一般的觀點,古代物品得以完好的儲存,主要是因為環境中有穩定的溫度和溼度、沒有光照輻射、缺氧或隔絕空氣。但不論是科學還是迷信,有一種現象無法迴避,這些東西一旦重見天日,它們在埋藏中被抹去的歲月痕跡會迅速呈現。

最流行的解釋是快速氧化,但僅僅從避免氧化的角度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在古代以五穀祭祀很流行,不少古墓中曾發現儲存完好的古代糧食,剛出土時新鮮的簡直可以拿去做飯,但幾分鐘內就會化為焦炭狀的粉末。如果把它們放入充滿惰性氣體的封閉容器內,氧化的速度可能會延緩,但時間沙漏現象同樣存在。這些糧食會在容器內自然脫水、纖維化、分解碎裂、最後仍然儲存不了原貌。

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這樣,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有些珍貴的文物也能完整的儲存下來,可是很難解釋這種機緣,不同的情況難以重複,不同材質的也不一樣。遊方則向吳老解釋了材質方面的原因,並不以現代化學理論,而是傳統風水玄學中的五行理論。

五行屬木的器物,本身就是秉生氣所成形,被陰氣封存,一旦重見天日再被陽氣一衝,生氣迅速流失,腐朽的速度也最快。陝西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一支唐代檀香木柄雙耳六環錫杖,就發生了這種狀況,手柄部分沒有儲存下來。

至於五行屬金的器物被陰氣封存之後,情況類似,被外界環境中的陽氣所衝,它們也會快速的腐朽,就像彈指間走完了整個埋藏的時間,根據材質的不同損毀的情況也不同,但大多比五行屬木的器物緩和的多,例如黃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哪怕千年也不變,所以就算經歷了這個過程也能完好的儲存。

至於五行屬土的器物最特別,它們不怕被陽氣衝,但是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中卻有一種奇異的“退火”現象。最典型的是陶器,有經驗的考古工作者都知道,開啟一個陰暗的古墓發現裡面有陶器,比如說唐三彩,不能在第一時間直接用手拿起來,因為當時的器物可能很軟,甚至一捏就碎了。

吳老就碰到過這種現象,有一次進入墓室發掘現場,旁邊的考古隊員伸手去碰一個陶俑,結果手指直接捅進了陶俑,器物軟的就像沒有燒製的溼泥一般。假如碰見這種情況,說明這間墓室封存的情況非常好,時間也相當久遠了。

處理“退火”的辦法就是儘量不要去碰,等待墓室中空氣流通,外界陽氣逐漸滲入,陶器會重新變硬,這在冊門的術語叫作“回火還陽”。有的盜墓賊不懂這些,因此在盜墓過程中無意間損毀了很多珍貴器物。

更有意思的是玉器,它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下表面也會變軟,過程比陶器慢也不是那麼明顯。例如和田玉在通常情況下的硬度很高,普通的刀是銼不動的,但如果是從封存多年的古墓中拿出來的,用小刀一劃,很可能像劃桌面一樣留下明顯的刻痕,這就說明此玉在埋藏中“退火”了。

玉器在自然環境中“回火還陽”的速度很慢,要想加快,可以用冊門“水火齊攻”的辦法,就是架一口大鍋放上水,點火煮它幾天幾夜就會恢復正常的硬度。這些現象不太好解釋,但也無所謂信不信,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

回火還陽一類的辦法雖然可以保護陶器一類的東西,卻保護不了很多陶器表面的彩繪,同時古墓中其它器物也會損毀。因此現代考古工作者對很多已知的古代埋藏,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就是原地封存,開啟之後還沒有一種完全有效的儲存器物手段。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吳晗、郭沫若等人的鼓動下,國家開啟了明萬曆帝定陵就是一個教訓,不少珍貴的文物沒有完好的儲存下來,受當時教條的思想影響,發掘過程中很多“神秘”現象也沒有記錄。

遊方與吳老的交流,彼此都很有收穫感觸良多。他們只提到了五行中木、金、土三種屬性的器物,還有水、火兩種屬性怎麼沒說呢?因為水火無形,中國人常說的一個指示代詞叫“東西”而不叫“南北”,因為東屬木西屬金,有形之物,而南屬火北屬水,無形之相。

今天親眼看見這本秘籍在眼前朽化為碎末,遊方又回憶起與吳老的探討,看來很多本該早已腐朽的器物得以儲存千年,原因恐怕就是被濃郁而靜止的陰氣滲透,凝滯了生氣。所謂“生氣”,在風水學中與單純的陰氣、陽氣的概念不同,它是指環境中一種生髮、成長、變化的靈性,很辨證的包含從出生走向消亡的含義——這才是充滿生機的概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