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2)

小說:經濟學大師如是說 作者:冥王

超過傳統的大公司,美國小企業局的統計表明,新公司創造的新產品比大企業多250%。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項研究認為,新公司每一美元研究與發展費用所獲得的創新利潤是大企業的4倍,新公司的創新成果進入市場平均是22年,而大企業是31年。

書外人語

1983年5月23日,為了紀念熊彼特誕生100週年,德魯克在《福布斯》雜誌上發表的題為《現代預言家:是熊彼特還是凱恩斯?》的文章中寫道:“在某種方式上,凱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歷史上最著名哲學家的對抗——才華橫溢、精明機智、鋒芒畢露的詭辯者巴門尼德,與動作遲緩、面貌醜陋卻富有智慧的蘇格拉底之間的柏拉圖式的論辯。在兩次大戰期間,沒人比凱恩斯更有才氣、更精明,熊彼特則表現得平淡無奇——但他有智慧。聰明贏得一時,而智慧天長地久。”

自從熊彼特明確提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來,創新就成為經濟學、管理學界最時髦的詞彙,甚至被提高到關係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瞧不起幾乎任何一位經濟學家,卻惟獨佩服熊彼特。德魯克寫道:“熊彼特一開始就宣稱,經濟學的中心問題不是均衡而是結構性變化。熊彼特由此引出了關於創新者是經濟學真正主題的著名原理。”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創造性的破壞”。他堅信,只有當經濟吸收了變化的結果,永遠改變了它的結構時,經濟才能發展,這種變化破壞舊的均衡,創造新的均衡條件。發展就是在新舊均衡之間發生的事件。德魯克所著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在我國出版後曾風行一時,創新一詞就更是時常掛在企業家和學者乃至政府官員的嘴邊。但是,人們好像忽略了熊彼特創新的真正含義。

熊彼特的創新是“創造性毀滅”。創新多種多樣,想象空間無限。創新有好有壞,可以是福音,也可以是禍水。集權制度是20世紀重大的制度創新,結果帶給人類不可估量的深重災難;核技術是20世紀偉大的技術發現,卻從此讓人類永遠籠罩在核戰爭的陰影下。制度創新可以激發無限的技術創新,也可能扼殺整個民族的創造力;技術創新可以整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經濟制度,大大地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但也可能會造成人類的重大災難。

創新可以鼓勵,但不能強迫;可以支援,然而不能計劃;也許會被輕易扼殺,卻無法被輕易喚醒。一項新的技術、一個新的制度安排、一個偉大的商業創意,可以摧毀舊的企業、舊的產業、舊的既得利益和舊的特權階級,這就是“創造性毀滅”的意義。一個社會要足夠寬容、靈活、大氣和穩定,才能夠鼓勵和保護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才能夠確保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促進持續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為人們帶來幸福與安寧,而非動盪和災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書末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