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重申一下古人那種強烈的傳宗接代的觀念,要不然戚繼光難免就要背上“包二奶”的罪名。
我們知道,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之所以給戚繼光取這個名字,就是把戚家世襲的榮耀和希望都寄託在了這個兒子的身上。戚景通本來就是過繼給大伯家才保證了戚家世襲職位的延續,現在戚繼光要是沒兒子,他們戚家的世襲職位就又會面臨巨大的危機。
就算是不從戚家這種獨特的情況來看,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是沒兒子傳宗接代,就算戚繼光他是民族英雄,是一代名將,他肯定也接受不了。
而王夫人婚後只給他生過一個女兒,始終沒能生下個兒子來。戚繼光有心想納妾,可是既不忍在王氏面前提,也不敢在王氏面前提。
他有這個想法,還就憋著勁兒不說。王氏哪知道他心裡頭的念頭啊,女人讀不懂男人的沉默,就像男人讀不懂女人的眼淚!
戚繼光最後心一橫,就自個在外面納了個妾。可問題是這個妾還不生,他就又納了一個。還不生,他就再納一個。
一連納了三個妾,這下可好,生了!而且是厚積而薄發,三個妾開始一起生,一下子生出了五個兒子出來。
這邊戚繼光因為有了兒子很高興,那邊母老虎的老婆大人還一無所知。但紙裡終究包不住火,哪有不透風的牆呢?況且三個妾、五個兒子,都在那兒活蹦亂跳地生生不息,王氏又不是瞎子,哪能一點兒看不見呢?所以王氏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脾氣終於爆發了。按汪道昆的《孟諸戚公墓誌銘》的記載,這位母老虎是“日操白刃,願得少保而甘心”。
也就是說,東窗事發之後,戚繼光落荒而逃,可王氏不甘心,天天拿著刀在家裡發狠,說:“我還不相信你戚繼光不露面兒了,只要讓我逮著你,我就要你好看!”那意思是非要拿刀廢了戚繼光才甘心。
這時候又顯出戚繼光的大智大勇來了。
戚繼光在外面躲了兩天之後,想想不是辦法,居然兵行險招,兵器也不帶,盔甲也不穿,老老實實地回家來了。
這一下王氏相見,分外眼紅。可是還沒等她發作,七尺男兒戚繼光突然雙膝一跪,抱著老婆就放聲大哭起來。戚繼光痛說革命家史,從自己的祖先戚祥說起,說到戚家世襲的榮耀,說到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再說到戚家傳宗接代的重任,那架勢就是黃健翔解說足球賽的名言——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戚家所有的列祖列宗都好像在跟他一起“戰鬥”!
王氏終究還是一個女人,是女人,心靈裡就必定有一塊極柔軟的地方。她最後把刀“咣噹”往地上一扔,抱著戚繼光也痛哭起來。
關於這個場景,還有一個細節特別為後人所津津樂道,那就是戚繼光作為一個軍事家,即使兵行險招,也還謹慎有餘。他雖然是要去感化他老婆的,但為了以防萬一,他還有一項保底的措施,那就是他雖然身著便服,但便服下還穿著一件貼身的軟甲。有人據此把這一點和他在政治上的明哲保身聯絡起來,說他本性裡還是有些滑頭的。
我覺得持這種觀點的人非常片面,屬於典型的“一葉障目,不見其餘”。他們看不到王氏舉刀欲手刃親夫其實只是一種痛苦的發洩,他們也看不到王氏棄刀後與戚繼光的相擁而泣其實是對命運無奈地承受,他們更看不到這對夫妻表面的紛爭下那份實質上的包容與寬容。
生活總有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所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尤其是婚姻生活,更是如此。我們怎麼就知道,戚繼光所謂的怕老婆裡就不會包含著豐富的尊敬、愛護與寬容呢?
後來,戚繼光為了安撫王氏,跟另外三個小妾商量,把五個兒子裡他最喜歡的戚安國過繼到王氏的膝下,認王氏為母親,王氏後來也就徹底接受了戚繼光納妾的事實。
當然,話說回頭,就算是我們再分析、再辨析、再條分縷析,就算是戚繼光對老婆有再多的尊敬、愛護與寬容的成分,有一點還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戚繼光的“怕老婆”裡,畢竟還是有著一定的“怕”的成分。
戚繼光天不怕、地不怕,連他都怕的人,那絕對不好惹。
三戰新河
戚繼光惹不起她,台州大戰開始之前,戚繼光預料到這有可能是場惡戰,所以曾經勸王氏先回山東老家避一避。可王氏眼一翻,只瞪了戚繼光一眼,就心安理得地留了下來。
她不僅不肯走,還說要留下來助戚繼光一臂之力。這下好,倭寇偷襲新河,而王氏正好和大批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