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就會發現,這等於是把歸化城那邊作為王通等人的封邑,大明的爵位不過是個虛銜,而王通等人有了實際的封地,甚至還有領民。
這個大壞規矩的事情,在內閣六部的討論中出人意料的沒有受到質疑和責難,大家也都明白,歸化城孤懸塞外,又是新定,賞賜給軍將們交給他們手裡維護保衛,這樣穩定下來的效率會更高。
等這塊地盤徹底稱為大明的領土,到時候重新安排也不遲,王通被這樣那樣的詬病,但他的軍事才能,眾人都是公認,而且王通在京師將錦衣衛改變成這個樣子,在天津將那個小地方經營成那樣的繁華之地,將歸化城交給他,也讓人放心。
對於真正熟悉王通班底的人來說,都知道這個賞賜是真正的厚賞,皇帝等於給了王通在歸化城各項特權,三江商行系統可以在那邊大展拳腳,這個賞賜,甚至可以給了王通的保安軍一個存在的空間,這可以讓王通這個集團賺到無比豐厚的利潤,這種數方得利的事情,自然不會受到什麼阻礙。
……
獻捷之後,大軍出城,自有御馬監和尚膳監、御用監的宦官和兵部、戶部的官員,以及各路差役,帶著酒肉出城勞軍,又有各家戲院勞軍義演,讓辛勞了半年的軍兵們好好輕鬆熱鬧一下。
而營官以上的軍將以及各個相關有功之臣,都是在宮中,天子賜宴,這對於他們是莫大的榮光。
獻捷閱兵的狂歡過後,一切都恢復了正常,大家的爭鬥也告一段落,似乎都需要休息下,都要觀望下這之後的形勢。
這安靜沒有持續幾天,萬曆十二年五月二十七這天,在薊鎮那邊有快馬入京,稟報的是李成梁西征的戰果——大捷。
八百零五
遼鎮總兵李成梁率遼鎮大軍出征多倫,如果沒有王通率兵徵歸化的大戰在前,這恐怕是大明近百年來的第一次,會是天下矚目。
自正德年間的應州之戰後,大明再也沒有發動這樣規模的戰役,不過王通率三萬大軍征伐歸化,滅國而歸,李成梁再率軍西征,就不那麼耀眼閃光了,王通有這樣輝煌的勝利,李成梁的出征不僅不讓人有太多期待,反倒是讓人提心吊膽。
大軍作戰,勝負本就難料,如果王通北征勝,李成梁西征敗,那李成梁這麼多年的榮華富貴,這多年的名將稱譽,甚至他們李家滿門,都要被人懷疑了。
新任錦衣衛都指揮使王通得勝歸來,在朝中強勢如此,感覺到王通威脅的大部分人都希望李成梁大勝。
只有李成梁在西征多倫的過程中大勝,才能讓王通的勝利並不是那麼耀眼,才可以讓人質疑朝廷對王通的封賞是不是太重,是不是給他的權力和賞賜太多。
閱兵之後,朝中大臣們的這個心思更加熱切,幾天之後,從東北那邊果然傳來了他們想要的訊息,遼鎮總兵李成梁率領大軍征伐多倫的科爾沁部,大勝,報捷回京。
訊息分為兩道,一送往兵部,一送往宮中,兵部那邊的訊息很快就被能知道的人知道,飛快的在京師傳言開來。
遼鎮總兵李成梁率領的西征大軍出擊的時機選得很好,又有草原上的部落作為先導,自離開遼鎮之後,在草原上就是一路橫掃。
許多小部落只有三條路可選,戰死覆滅,提前逃竄,和投靠明軍,在大戰來臨之前,遼鎮就已經有了斬首三千餘的戰績。
俺答部不可能離開歸化城,科爾沁部同樣也不可能離開多倫,沒有了這片水草豐美之地,十數萬人的大部落在貧瘠之地只能分散開,再也不能成為一個整體,而在草原上,分散開就等於是滅亡。
一貫被人輕視的科爾沁部許了厚重的條件,草原東方的各個大部結盟,爭取儘可能多的援軍準備和明軍會戰。
俺答部覆滅,王廷被推平,王族以下數萬男丁被屠戮的訊息已經傳到了這邊,草原各部震駭異常,突然間明軍有了這樣強悍的戰鬥力,更關鍵的是,一貫是不求進取的大明突然這麼富有攻擊性,這樣一個巨大的國家好戰起來,草原上怎麼去抗衡。
有人聽說了歸化城善待俺答部之外各部的訊息,率領部落過去碰碰運氣,更多的人則是儘可能離歸化城遠一些。
等到李成梁率領遼鎮大兵出擊的時候,草原上的東方整個陷入了恐慌之中,向西是大明重兵駐守的歸化城,那裡的軍隊據說是那個王通的軍隊,這個王通在草原上有不敗的威名,向北只能去沙漠,這個時候牛馬都是掉膘瘦弱的時候,去草原上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死多少牲畜,去那邊,薊鎮的兵馬從來都不好碰。
不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