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這等人死了也就死了,沒有人可憐。
不過,各處報往宮中的呈報上,卻都是說到,武清侯府這幾個人送到順天府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不過武清侯傢什麼身份地位,打死幾個下人算什麼,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閉著眼睛也就過去。
……
接下來就沒有什麼訊息斷絕的事情了,從歸化城那邊一封封奏疏送來,在萬曆皇帝的督促下,內廷和外朝各個衙門高效率運轉,一樁樁的政策被定下。
薊鎮出兩營共六千人,大同六千人,為歸化城守兵,兵卒所在邊鎮軍屬儘快遷移至歸化城,歸化城為軍鎮,不設文臣,由內官掛司禮監銜頭去往鎮守,又由御馬監揀選兩掌司,一為精通軍務管理軍兵,二為通曉經濟,管理田地貿易,抽取稅賦。
歸化城領兵武將為分守參將,直屬於禁軍統轄,不受大同以及宣大管轄。
因為歸化城距離京師很遠,所以給了歸化城的鎮守和軍將自決的權力,而且允許在歸化城收取的稅賦糧餉直接支給軍餉和軍糧,這等於讓歸化城的鎮守和軍將成為了半獨立的狀態,必須要有所節制。
這個節制並不是派文臣過去督撫,而是在城內分駐一錦衣衛千戶,這個千戶下面分軍法分司、巡捕分司和整訓分司,專門負責城內城外的治安,其他人不得干涉。
民政之事,則是由御馬監分管財賦的掌司負責,除卻收取賦稅管理田莊之外,他還兼領地方官的職責。
不過這個地方官也也和其他處的不同,這名民政掌司下屬的吏目差役,六成是城內各個商業協會的頭面人物擔任,這樣也確保了這些商業協會的利益。
在王通上呈的奏摺中,歸化城的民政機構,有個很古怪的名稱,喚作歸化城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
說是歸化城孤懸塞外,民政之事紛繁,不能一人專決,也不能多人互相推諉,沒有決斷,所以要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讓大同來的商人們,本地的漢民商人,還有不屬於俺答部族的商人,還有民眾的頭面人物,都在其中作為委員,平衡各方利益。
儘管歸化城周圍良田萬頃,出產豐富,但每年給宮中的進獻卻不會有糧食,每年只會選取最飽滿的糧食一石象徵性的送去,歸化城的糧食會被山西和陝西的糧商收購,貿易之後的銀兩按照比例送往京師。
在歸化城所有的商人都需要在官府登記造冊,只有在冊的商人才能在歸化城做生意,才可以尋求歸化城駐軍的保護,不然的話,會被視同非法。
想要登記在冊的話,需要繳納一筆保證金,然後要承擔義務,比如說某些事情上的賑濟,比如說商人的護衛在緊急時候會被徵召。
歸化城除卻萬餘兵馬之外,也有一項和天津衛相似的政策,那就是保安軍,這個鄉勇團練的設定明文規定,歸化城和周圍的漢民之中,每百人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人數參加,參加訓練的人免除一定額度的賦稅,如果能騎馬參加作為一名騎兵,稅賦甚至可以全免。
王通奏疏上這些,實在沒什麼祖宗規矩可講了,不過朝堂上透過此事的速度卻比王通想的快很多很多。
一來有這樣的大勝,萬曆皇帝的權威極大的提高,經過這次的事情之後,李太后幾乎找不到任何干涉的藉口,而武清侯李文全交出京營統領位置的舉動,更是說明了一些什麼。
二來京師中對這等政策攻訐不休,鼓譟最為厲害的言官士子此時都是灰頭土臉的狀態,因為妄論北疆戰事,已經成了笑柄,聲譽大跌,這時再貿然出頭說什麼,實在是不明智。
三來朝中大臣並不是糊塗人,大明被韃虜壓制了這麼久,突然間有這樣的勝利,又取得了歸化城這樣的落腳點,事急從權,儘快在那裡穩下來佔住才是整理,一切事情都可以穩下來再說。
最後就是,王通所做的一切,眾人就算有疑問也不敢明裡提出,生怕再犯了一二月間京師輿論的錯誤,既然你王通提出來,那就先按照你的做,是對是錯,等做起來之後再說不遲。
但不是沒有爭論,爭論最大的就是商隊在草原之上可以攜帶火器,甚至還有輕炮的情況,這等軍國利器在民間商人手中,實在是讓人擔心。
不過對他們的問題,王通早就預備了答案,商隊的火器不得入塞,入塞入歸化城時,需要將火器單獨放置一處,由官差一名和商隊一名共同看守,火器也是單獨登記造冊,每年點檢一次,違者重罰。
而且火器只有歸化城才能修理,只有塞內才能製造,歸化城和大同邊鎮都有更多威力更強的火器,在各個商隊中至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