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部分(3 / 4)

小說:錦衣當國 作者:九十八度

,譚劍這邊則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去那裡專門守禦則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另外,作為大後方的平壤以及平安道暫時交給了薊鎮的五千步卒鎮守,這個力量也已經是足夠。

禁軍虎威軍第一團至第六團,合計萬人,虎威軍馬隊三千騎,大同騎兵兩千騎,遼西騎兵一千騎,炮隊兩千人,邊鎮標兵步卒九千,另外還有從邊牆外趕來的義勇女真騎兵一千五百騎,步卒兩千,以及商團武裝一千二百騎,步卒一千餘,合計兵馬三萬三千餘,如果再算上隨軍的民夫輜重,以及各色人等,四萬兩千人是有的。

而在倭寇那邊,第二軍團被全殲,第一軍團和第三軍團一個損失過半,一個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馬,但其餘各部的損傷並不太大,大多是和地方上的朝鮮暴民交戰損傷,各個軍團湊起來,也有十一萬左右的規模。

從人數上來看,三萬三千兵馬對十一萬,勝負似乎已經分曉,倭寇的幾個軍團長也是用這個給自家打氣,紛紛說此戰必勝。

如此大的軍隊行動,最讓人關心的是糧草供應,對明軍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來說,還是一件好事。

邊牆外的墾殖農莊以及各大商行,還有遼寧本地的那些大莊子,雖然有各種關外特產,也有各類賺錢的貿易,但真正大宗的產品還是糧食,糧食這個東西的確是必需品,也不愁銷路,奈何遼寧不缺,北直隸一帶也是不缺,不是賣不過去,可沒什麼太大的利潤,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可以用來招募更多的農民勞力,這個也是眾人的打算,不過也是個很無奈的算計了。

等到王通率軍入朝,大軍所需的糧草開始是由關內帶來,遼寧官庫裡供應,等入朝之後,就開始就地採買,這個就地不是說在朝鮮本地也不是說遼寧,而是說你將糧草運到大軍這邊,大軍當場支付銀錢購買,或者是開具三江系統見票即兌的錢票和銀票。

不光是邊牆外的莊子裡有糧食,天津衛這邊因為是漕糧轉運的樞紐,海運的門戶,也有大批的糧食儲存,至於來路那就是五花八門,江南的、河南的、山東的等等等等,大軍需要糧食,軍需透過三江系統在各處採買,這南北的存糧就都有了用武之地。

邊牆外的用大車運輸,在鴨綠江這邊上船出海,京津一帶的糧食直接在港口上船,船運到朝鮮大軍左近的港口,然後用車馬運送到大營中。

大部分走了水路,運輸方便,運費低廉,因為朝鮮地形狹窄,上岸之後運到大營之中並不需要太長的距離,民夫丁壯也不會太苦,更關鍵的是,各處的出產換回了真金白銀,讓這些商人和大莊園主嚐到了墾殖的甜頭,銀錢物資流轉起來,甚至因為這個物資供應,開闢了幾條商路,這個才是真正的好處。

相對於明軍輕鬆從容的糧草籌措和供應,倭寇兵馬的糧草供應就是一個災難了,十一萬人的吃用可是極為巨大的數量,從倭寇入侵朝鮮到現在,倭寇一直是破壞劫掠,從去年才開始進行經營。

等開始經營的時候,明軍又開始入朝,根本沒有什麼完全的準備,儘管漢城一帶是朝鮮最好的糧食產區,以往是要供應朝鮮幾百萬人的人口需用,可現在這十一萬人的吃用都是緊張非常。

對於這個,小早川隆景等老將倒是果斷的很,寧可朝鮮餓死一百,不能餓死一個足輕,以這個原則,分批向各處劫掠,朝鮮人的口糧都是被搶奪而來,當初倭寇入朝,朝鮮也不是處處烽火,頗有些朝鮮兩班高位的大人物,大寺廟的主持和倭寇交好,也被倭寇好生對待,用來維持地方。

到了如今這個地步,那還能顧得上這麼多事情,這些大戶的存糧相對豐富,都是一併搶掠了過來。

朝鮮百姓們自發的反抗還容易撲滅,可觸碰了這些大族大戶的利益,那就完全不同了,一時間,許多高門鄉士都想起了國破家亡之恨,紛紛起兵抗倭,一時間京畿道和忠清道處處烽火,讓倭寇焦頭爛額。

不過,十一萬大軍畢竟是個絕對優勢的存在,四下征伐平定,倒是沒有出什麼大亂子,可朝鮮被殺的人有幾萬,滅門破家就更不必說了。

大明的七月,松江府已經是悶熱異常,京津一帶也是暑氣燻人,可在朝鮮這邊卻讓人感覺到很舒服,氣候頗為怡人,而且不幹燥,畢竟是個半島,距離海邊很近。

從王通率領的大軍進入朝鮮之後,各個團在平安道和咸鏡道之間機動作戰,騎兵們都是長途奔襲,都是感覺到疲憊,在黃海道行軍到京畿道這個過程,反倒是一個難得的休整,相對於他們,標兵步卒和那些沒有參加戰鬥的騎兵則是憋足了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