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大軍的時候,朝廷內外都是猜忌提防,唯恐他有異心,可等王通自貶去了松江,萬曆皇帝和朝中大臣們選擇留在京師周邊的虎威軍各團的時候,卻又反了過來。
自然要選最放心的,歷韜、孫鑫、譚兵等人雖然也是天子親信,不過他們身後也有這樣那樣的背景,比如說歷韜和宣府以及薊鎮的關係,譚兵和商團武裝的關係,孫鑫和京營的關係,這些都是不能留在京師的。
但韓剛不同,韓剛是王通的舅子,和王通關係這麼近,這樣的人想來會對萬歲爺忠心耿耿,一定要留用的……
虎威軍被打散分撥到各處,這個原本在預料之中,很多人還以為在此之後,虎威軍一系就要崩潰,天津衛就成了肥肉,不過蔡楠成為了御馬監提督太監,李虎頭封侯,兩人依舊是坐鎮天津衛,這個態度打消了很多人的妄想,當然,御馬監如今在宮中各衙門中也是不斷被虛化,已經成了武職太監的一個加銜衙門存在,職能從軍事更多的向經濟上轉移,管理內庫,經營皇莊皇店等等皇家產業。
天下間都是矚目虎威軍下一步的動向,邊鎮如何裁撤,遼鎮改為遼寧之後的變革,以及相應的人事安排。
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幾次朝會之後,朝廷下旨說是如今北地豐收,為了減輕江南各處的負擔,減少漕糧的數額,自然相應的銀兩也不下撥。
但通州到天津衛的河道卻開始大規模的徵發民夫疏浚拓寬,天津衛又在興修港口,天津衛幾個船廠都接到了打造福船的訂單,天津衛的糧商們也得到了訊息,明年官府將要在天津衛採購糧食。
這實際上是朝廷要把南方供應北地的糧食從漕運上轉移部分到海運上來,漕糧每年耗費極大,除卻本身的費用之外,方方面面都從其中得利,有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這樣的利益集團自然不可能一下子拔除,徐徐圖之還是做的到。
而且關外大勝,朝廷的威信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大家的注意力也都被吸引到了這上面,稍許的改動很多人都不會關心太多。
歸化城以及周邊地域的收上來的賦稅都是歸入內庫,這次遼鎮邊牆外戶部再也不願意放過了,現在可不是收稅少就賢明的時候,田賦萎縮,就只能在各處商稅上打主意,偏生幾個大頭都在內宮,萬曆皇帝又是抓著不肯放,松江府那邊倒是說歸戶部國庫,奈何那邊是王通盯著,而且一時間不能見效,所以只能在關外這邊做文章了。
戶部選派了一批人過去,奈何邊牆外那些墾殖莊子不是遼寧軍頭的部眾,就是京津勳貴的家僕,雙方彼此都是不對付,可誰也壓不倒誰,無奈之下,也只能是搞個平衡,倒是按照規章制度交錢了。
這個訊息傳回京師,倒是讓很多人驚訝了一番,大概想明白瞭如何才能收稅上來的道理。
京師發生的很多事,對王通來說沒什麼稀奇,儘管很多都是發生之後二十天甚至一月左右才到他這邊,不過大體都能預測到,都在辭官奏摺那一系列諫言的方向上,不過是或多或少的偏離罷了。
秋天的松江府雖然寒意漸重,可上海縣以及周圍卻愈發的熱鬧,不說別的,已經是有幾個大倉庫先建了起來,倉庫裡面屯的都是從北邊運來的鹼和皮貨,北邊的船隻還在源源不斷的前來。
算計著時間,應該是來不及在封海之前趕回去了,他們來到松江府,卸下北地的各項特產,然後裝滿江南的各色貨物,僅僅憑著一條運河和那些並不方便的陸路溝通,遠遠滿足不了南北雙方的需求。
比較有趣的是,天津衛那邊過來的大船,很多都是用條麻石作為壓艙的,結果松江府缺這個,這些石頭都是賣了個相當不錯的價錢。
鹼、皮貨、產自關外的人參、松子等等,這些貨物都是江南的俏貨,難得來了這麼大的量,價錢想必也是便宜的,而且好在去了還能銷售出自家的貨物,兩利兩便,何樂而不為,一時間真是眾商雲集,熱鬧非凡。
原本松江府和各處一樣,這貨物過一次卡子都是繳一次稅的,這次也是改了規矩,入松江的貨物不收稅,出松江的才收稅,這看似少要了錢,可實際上卻是吸引到了更多的商人到來,戶部和御馬監派到松江府的人收錢收到手軟,聯想起遼國公沒來松江時候的冷清局面,當真是讚歎敬服。
廖浪那邊在太湖和江南各處江河湖泊上抓賊捕盜的活計還在繼續,人一批批的送過來,但松江府各處的治安卻是大好,王通也習慣了每天到街上和工地上走一圈,看看江南風情,看看熱火朝天的建設,讓他心情頗為愉快。
十一月初二的時候,王通接到了護衛們的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