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的一點,當時王通只攜帶了十日的軍糧,其餘的都是準備去往歸化城籌措,用敵人的糧食儲存補充自家,這其中有風險在,到最後只不過博對了。
遼鎮這邊看似距離近,可實際上卻有種種不同之處,首先遼南和朝鮮毗鄰的邊界之地,是遼寧的荒涼窮苦地方,人煙稀少,遼南總兵這一鎮本身還需要遼西和遼東供應糧草,還是這兩年有邊牆外墾殖農莊不斷的輸入糧食,情況才算有好轉。
在這樣的狀況下,在遼寧東南的義州一帶設立大本營,大軍自此出發去往朝鮮,糧草後勤都要從遼寧和關內各處調進來,然後匯總在義州,再向朝鮮進行運輸。
運輸需要人力和畜力,人和牲畜也需要吃用,運輸途中也是個不斷消耗糧草的路程,物資用人力和車馬從關內和遼西遼東運往遼南,運輸本身的消耗就非常的巨量,而且現在王通率領大軍正在進入遼寧,對這些兵馬的供應也是個大數目,各處折抵,彙集在義州的糧草存量有限的很。
而且以李如松為首的遼寧兵馬對糧草的消耗,雖然兵馬人數比王通率領的大軍規模小,可消耗的糧草卻少不了多少。
不說別的,那過萬匹馬的耗用就是驚人,而且李如松這一路兵馬與禁軍不同,他們還是從前的老規制,平日裡對步卒民夫苛待的很,但一到了戰時就儘可能的吃好吃飽,軍需上下其手這個不必說,各處產生的浪費又是一個驚人的數目。
平安道不過是大明大府的面積,運送糧草需要的距離有限,運輸本身的耗用還算有限,能夠維持供應。
但現在義州大本營的積儲就很緊張,給這支前頭部隊的供應也是吃力的很,雖然現在人馬吃的都飽,糧道也沒有斷,但卻是在一個水平線上搖擺,稍微過分就要出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