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說什麼是好,乾笑著扯了幾句,此時的宋嬋嬋自然不會承認目前這個局面還有自己的參與,說了恐怕就成為內宅女眷的公敵,她只是湊近韓霞,低聲的說了幾句。
韓霞這才抬起頭,低聲說道:
“夫君此去朝鮮,一定要想著家中的妻兒,要顧惜自己的身體,千萬保重。”
說到後來,卻是控制不住情緒,眼圈紅了,話音也帶了哭腔,屋中女眷的情緒都被引動,那三個本來假作平靜的也是都是啜泣起來。
“唉,你們這是,你們這是……”
這樣的場面讓王通也是沒想到,唸叨了兩句,卻也不知道說什麼是好了。
旨意既然已經宣讀,不管遼國公府內宅如何的傷心不情願,王通這邊都要領兵出戰,他人還在松江準備,一道道的奏摺卻都是送往京師。
他前期的旨意朝廷已經是找準,宣府總兵李如松率領精銳四千已經是趕往遼鎮,備戰朝鮮,既然已經任命王通為主帥,宣府總兵李如松所率領的這支兵馬也就歸入了王通的麾下,算作前期入朝的先頭部隊。
王通這邊和大家的預料差不多,彙集虎威軍系統各鎮,但並不是全部抽調,原來分佈在各處的團,現在都已經是擴充為三個團甚至是四個團,王通的要求是每一處抽調一個團,五成老兵五成新兵,由當地的禁軍統制帶隊。
也就是說,原本的禁軍七個團,這次都由各個團原來的團總率領,馬軍遊擊和炮隊遊擊自然也是隨行,但從王通的親信兵馬來說,實際上和東征建州的時候規模差不多。
不過倭寇二十萬大軍,王通也不可能就率領自己的萬把兵馬打過去,除了禁軍本部之外,他還要求除甘肅鎮和遼寧之外,其餘各鎮每一邊鎮各出標兵精銳一千五百,其中大同這邊還要額外出騎兵三千,由副將麻率領,薊鎮額外出五千步卒,由薊鎮分守副將楊進率領,此外,還請朝廷准許入朝大軍可以募集義勇民壯。
禁軍馬步火器輜重各隊,差不多是一萬八千餘人,各個邊鎮所出兵馬加起來差不多是兩萬,如果算上遼寧三鎮的兵馬,這也是十一萬上下的大軍,可以稱得上是這些年大明所動用兵馬的最大規模。
不過王通在旨意上也是說明,禁軍和各鎮所出兵馬可以說是戰兵,遼寧三鎮差不多也有兩萬戰兵,其餘的只能充作勞役,或者跟隨大隊壯壯聲勢,要是去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廝殺,恐怕是拿不出手的。
也就是說,這十一萬上下的大軍,真正能夠作戰的也就是六萬上下,所以還要募集鄉勇團練加以補充。
王通所說的這都是上上下下知道的現實,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而且和王通這封奏摺一起的還有王通的其他信箋,信上說,邊鎮改革之後,各處的邊將基本上都是將手中的騎兵家丁保留,步卒卻沒什麼關注,這些精銳的步卒放棄可惜,流落地方很有可能成為禍患,就趁著這次的機會,將他們消化在禁軍中,以後歸禁軍各鎮管制。
對這個策略,萬曆皇帝和內閣首輔王錫爵都是稱讚為上策,畢竟不花費太多的錢財和精力,就能順利的消化地方上這股力量,兩全其美的好事,自然是上策。
除卻陸上的兵馬之外,王通還特意在奏摺上說道,朝鮮臨海,倭寇入侵自海上來,所以必須要動用水師。
這次王通倒是直接點將,廣東水師提督陳璘成為了候選,對這個人選朝野上下也都是沒有異議,因為在水師上面,陳璘是大明現在公認的第一人,一直有提議設一個位置,讓陳璘專管大明東南的水師。
朝廷對陳璘的重視,一方面是如今大明海上貿易和運輸越來越多,需要保證海路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王通在東南,而且王通有大船隊,所以必須要有這麼個平衡,當然,這後者的理由就拿不上臺面來說了。
不過上上下下,對陳璘的肯定那是一致的,本來還有人等著王通挑選完陸上兵馬之後,再上疏點明王通的疏漏,然後自己推薦陳璘為水師主將,卻沒想到王通早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
這個人選也沒有異議,王通還特意在奏摺上說,如今陳璘將廣東水師整飭的極為出色,也建造了不少新船,所以這次要讓陳璘率領廣東水師一部北上,先停靠在山東萊州府一帶,等到時機合適再匯合作戰。
奏摺上還說的明白,海上的海盜大多和倭寇同流,倭寇水軍勢力必然龐大,為求穩妥必勝,也應招募民船會同作戰,所謂的民船,大家都知道王通說的是什麼船隊,那就是他自己的船隊,大明的武將打仗,率領私兵本就是傳統,王通願意帶著自家的船隊,這個大家都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