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還有呂方和黃錦,宮外還有陸炳,這王通就是朕的陸炳。”
說到這裡,萬曆皇帝哈哈大笑,一轉身卻是把鄭貴妃抱了起來,一時間沒站穩,兩人摔在了地毯上,萬曆皇帝緩了口氣,開口說道:
“愛妃真是朕的賢內助啊!”
九百零三
楊巍辭官之後,禮部尚書沈鯉在走完了立儲的程式之後,也是上表告老還鄉,萬曆皇帝照準。
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身為皇長子的朱常洛被封為福王,封地定在了河南洛陽,聽到了這個訊息之後,許多人慨嘆惋惜,認為這是不合規矩,他本來有太子的命運,現在卻只能作藩王了。
相對於外面這麼多人的慨嘆,王恭妃卻是歡喜無限,她本來就因為自己孩子捲入漩渦之中擔驚受怕,現在卻有了做藩王富貴一生的福分,這實在大喜事。
而且在乾清宮那邊傳來訊息,福王朱常洛就藩之後,可以考慮讓王恭妃過去住,雖說嬪妃不得出宮,不過慈聖太后李氏已經去了武清侯府,這邊也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王恭妃本來對宮中的爭寵之事沒有任何參與的慾望,能讓她和自己的兒子相伴,這是他最大的希望了。
對於朱常洵為太子一事,京師已經是鴉雀無聲,京畿之地也是鴉雀無聲,但在外省,但在江南,卻還是有不少雜音。
致仕還鄉的官員們瞭解到京師立儲之事的細節之後,都是噤聲,瞭解官場和政壇的人都是不寒而慄。
大明天子從來都是隻能在文官面前受委屈,而不能在這邊討到便宜,胡作非為如武宗皇帝,也不過是重用宦官,重建武人勳貴而已。
唯一算是例子的,就是嘉靖皇帝,大禮議一案,動用錦衣衛用廷杖群毆文臣百官,徹底打掉了他的臉面,所以終嘉靖一朝,文官們一直是被天子牢牢壓制。
但到了嘉靖後期,徐階當政,一直到萬曆登基後的前十年,以內閣六部為首的文臣集團,徹底主導了朝政,在王通這個人名出現在大家視野之中後,文臣主導的局面漸漸被翻轉,然後就是天津衛的大繁榮,歸化城那場震古爍今的大勝,還有種種的波折翻轉。
這些都屬於大家驚訝,但還能坐視旁觀,因為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可這一次,卻讓每個人的都是震驚了。
萬曆皇帝在大朝會的時候,調集重兵包圍,又在天津衛調兵到京師左近,皇帝想要做什麼,皇帝分明是想要京師百官徹底的滅掉。
天子怎麼能如此做,天子怎麼有這樣大的膽子,更關鍵的是,天子居然有這個實力這麼做,每個和官場相關的人都是震駭,恐懼,然後閉口不言。
求名可以,堅持正道也可以,但不能傷了自家的性命,不能損害了自家的利益,現在天子這麼赤裸裸的動手,還是閉嘴吧!
相對於這些明哲保身的官場和前官場眾人,地方上那些沒做過官的讀書人,還有所謂的老儒,都是對此意見頗大。
有人給京師寫信,有人託人上疏,不過他們的意見無關痛癢,他們的爭論也不過是義理之爭而已,他們有家有業,天子喜歡大兒子還是二兒子和他們沒什麼切身的關係,況且他們自己喜歡小兒子也是常事。
七月二十二那天,宮內有人給司禮監送來了訊息, 前司禮監秉筆太監張宏絕食而死,這個訊息讓司禮監掌印兼東廠提督太監張誠難受了許久。
禁軍和京營進行了換血,一干虎威武館出身的軍將並沒有被提拔到太高的官位上,散官的位置都給的很高,也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實際缺份都是千總、守備之類的位置,這樣的位置有個好處,能實際上控制兵馬,可以在第一時間內調動兵馬,這些千總和守備,京營的監軍太監和兵部尚書沒有權力動他們的官職。
身為參將的陳思寶這次得到好處是最多的,他成為勇士營的營官,御馬監在京師的五大營中,勇士營的兵力最強,地位最高,陳思寶來擔任這個營官,算是正式進入大明武人的最高層。
內官和軍將們的變動大多在人意料之中,眾人最關心的是定北侯、錦衣衛都指揮使王通該有什麼安排。
王通位高權重,儘管在這之前,他被天子猜忌,自我放逐到歸化城去,可這次他暗自潛回京師,協助萬曆皇帝解決了立儲的風波,居於首功。
萬曆皇帝在這次的風波之中,被太后一系和朝臣們幾乎逼入絕境,王通不顧從前的猜忌和這件事即將招致的罵名,主動來到這邊,他該得到怎麼樣的封賞。
他已經是這樣的地位,如果要封賞,還要怎麼封賞,再給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