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1 / 4)

小說:清朝那些新鮮事兒 作者:閻王

《勸學篇》集洋務教育思想之大成,對中國近代史上中體西用的政治、文化、教育思想作了理論上的總結。《勸學篇》共四萬餘字,分二十四篇。內篇九,講中學;外篇十五,講西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勸學篇》的一貫精神,主張在維護封建綱常名教的原則下,謹慎地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藝,以此技藝來救清王朝封建制度和學術文化之“闕”,以達到維護封建制度的目的。張之洞晚期形成的教育思想越來越暴露出洋務教育的反動性一面,他害怕資產階級利用西學特別是西方政治、哲學、思想等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武器,所以他禁止私學教習政治法律與兵操,查禁反對封建名教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所辦報刊雜誌,乃至殘酷殺害革命黨人等。

但張之洞晚期也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廢除科舉制度和擬定癸卯學制。癸卯學制亦稱《奏定學堂章程》,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頒行的近代學制,對科舉制度的廢除和促使中國教育走向現代起了重要作用。癸卯學制包括二十個檔案,其中主要是“學務納要一冊,管理學校通則一冊,實業學堂一冊,請講學生章程一冊”。這個學制的教育宗旨是“中體西用”,具有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制度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各級學校的學習年限與學習目標,採用新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在這個學制的推動下,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朝徹底廢除了自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新學堂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光緒二十九年(1903)以前,全國官辦學校為數很少,新學制推動後不到八年,全國新學堂發展到五萬二千多所,學生人數達一百五十多萬人。

光緒三十二年(1906),張之洞晉協辦大學士,後督辦粵漢鐵路,充實錄館總裁官,1909年去世,著作有《張文襄公全集》。

【點評】

從晚清中興四大臣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有諸葛亮再世,也不能中興晚清的緣由了。這四大臣之間的作用是相互抵消的,特別是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對外軟弱派在政局中佔著主導地位,把強硬派取得的功績給化為了烏有。

軟弱派在洋務運動中,崇洋媚外,對洋人採取了一種過分依賴的態度,到處表現出一種奴顏媚骨的嘴臉以討好洋人,想以此來換取洋人的支援,結果被人越發看不起,洋務運動始終只能學到別人的浮表和過時的末技,這就根本談不上中興之路了。因此,晚清的中興之舉,只能給未來播下一些種子,要想國家富強,只能化為了一場夢。晚清中興的失敗留給後人的教訓是:永遠不要讓軟弱派主政,軟弱派只能使強國變弱,使弱國滅亡,依靠他們來變革圖強,無異於緣木求魚。

值得回味的是,軟弱派在主觀上也是希望國家富強的,所以才會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實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有道是,吃一塹長一智。這些中興的大臣,皆是智慧之士,看到此“軟弱姿態”無效了,為什麼不改變方略?難道這是一種性格使然?政治上的軟弱性是由一種人格的軟弱性決定的嗎?但他們對農民起義,又為什麼那麼殘酷強硬呢?是什麼決定了他們對外政治上永遠的軟弱性?

第十八章 百日維新始末

甲午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滅及《馬關條約》的簽訂,舉國震驚,它標誌著洋務運動救國的徹底失敗。在全國上下的群情激憤中,預示著將有一場新的風暴來臨。

一、戊戌變法

《馬關條約》簽訂以後,立刻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全國人民奮起反對,痛罵李鴻章的賣國行為。此時,正是全國舉子在北京會試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兩人一起寫了份長達一萬四千字的《上皇帝書》,參加會試的各省一千多名舉人都簽了名,然後集合起來,到都察院門前請願,求都察院向皇上轉達他們的意見。

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公車上書”。這次“公車上書”,雖然皇帝沒有看到,但影響極大,康有為、梁啟超成了維新派的領袖。

“公車上書”的第二天,會試發榜,康有為考中了進士,清廷授予工部主事,但並沒有影響他的維新思想。不久,康有為又用進士名義,第三次給光緒帝上書,這一次,光緒看到了,他讀後非常讚賞康有為的主張。一個月後,康有為又寫了《上皇帝第四書》呈了上去。

康有為這些“上書”,光緒的教師翁同龢都讀過,覺得說得在理,並積極向光緒推薦。光緒讀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他的心被熾烈的火焰所燃燒,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光緒親政六年來,耳聞目睹的內政外交,皆是一本失敗的記錄,他從康有為的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