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部分(3 / 4)

》。

一時間,多田駿成了大眾娛樂的熱門人物,連東京街頭的浪人們喝醉了鬥毆打架,開打前都要指著對方,吐口唾沫,傲慢地說一聲“你不配當我的對手”。被羞辱的一方必然也會吐口唾沫,回答“見過不要臉,沒見過你這麼不要臉的”!然後就是開打。

鬥毆結束,戰勝的一方必然會說:“你是我極端看不起的人!”戰敗的一方同樣回敬:“我呸!老子看不起你!”

這種情況劉一民可沒預想到,他事情那麼多,發電報了,羞辱多田駿了,也就結束了。接下來,他要等惱羞成怒的多田駿出錯招、臭招呢!

發完電報,劉、羅離開了常路,連夜率軍轉移,經蒙陰趕往沂水。至於這一帶的警備任務。那是魯南軍區、泰沂中心根據地址'方武裝的任務。周圍的縣大隊、區小隊早就趕來了,正領著支前隊伍在忙活呢!

這一路上,到處都是趕來慰問大軍的老們。大路兩邊擺滿了水桶,裡面都是清涼涼的山泉水讓戰們消暑解渴。

劉一民的習慣是撤退時走在最後面,為部隊殿後。等他走到蒙陰城外,主力早已透過,老鄉們卻越聚越多,趙小曼率領著文工團員們還在路邊唱歌、說快板。

運籌這麼久,一仗見功,劉一民的心裡美滋滋的臉上都寫著笑意。這一見文工團還在演出,腦子裡不由自主地就泛上了趙小曼那美麗的倩影,趕緊讓警衛員去喊趙小曼,要她儘快結束演出,跟上主力,不能掉隊。

就在這時,劉一民聽到了一支熟悉的旋律:“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山(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劉一民這才想起,這個時候正是李林、阮若珊創作《沂蒙小調》的時候。由於趙小曼的關係,自己沒去過文工團檢查那裡的同志基本上都叫不上名字。難道李林、阮若珊還象歷史上那樣隨軍到了山東、創作出了《沂蒙山小調》?

劉一民跳下戰馬,朝文工團的戰士們走去。

走到跟前一看,一個短髮、圓臉、看上去約摸十八、九歲的女戰士正站在那裡唱《沂蒙山小調》,聲音嘹亮、悠長,很有韻味。

一曲終了,老鄉們都在拍手。

看見劉一民來了,趙小曼和文工團政委袁成隆都是一臉驚喜,就要過來敬禮。但是,兩個人似乎是響起了保密紀律,腳挪了挪沒有過來敬禮。

趙小曼和袁成隆不動,文工團的戰士們也不敢動。他們都見過劉一民,知道是一號首長到了,都趕緊立正,似乎等待檢閱一樣。

劉一民走到唱歌的女戰士跟前,說道:“小同志你唱的很好。能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麼?”

唱歌的女戰士趕緊回答說:“我叫阮若珊,唱的不好,請你批評指正。”

山東我軍各部門的幹部戰士都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幹部保密意識都很強。阮若珊是河北懷安柴溝堡人,父親阮慕韓留學歸國後參加了共產黨,帶著一家到北平生活,以教書掩護身份,開展地下工作。阮若珊在北平師大女附中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後,撤到了天津,從天津去了山西,遇上了正要前往山東的抗大一分校,參加了八路軍。現在的阮若珊也是老八路了,知道保密,也沒有向劉一民敬禮喊報告。

劉一民一聽,還真的是阮若珊,就說:“這首歌的名字叫什麼?是誰創作的?我怎麼以前沒聽過啊?”

一連三問。

阮若珊回答說這是六月份創作的,當時她和文工團的李林同志隨魯南軍區部隊行動,參加了打黃沙會的作戰,回來後就在費北的白石屋村創作了這首歌曲,曲是李林同志根據他小時候在東北聽闖關東的山東人唱的小曲改編的,詞是她和李林兩個人填的,名字叫《打黃沙會》。

劉一民一聽就問:“李林同志呢?”

一個男戰士應聲而出。

劉一民表揚李林和阮若珊有創作激情,這歌曲調美,歌詞好,既唱出了沂蒙山的美麗風光,又有打鬼子抗日的內容,一定能成為山東地區的代表歌曲。

直把李林和阮若珊表揚的滿臉通紅、手足無措。

劉一民要過李林的筆記本,翻開看了一遍,蹲下身子,按照後世千錘百煉、久唱不衰的歌詞,修改開了。

修改完,拉掉題目“打黃沙會”三個字,改成《沂蒙山小調》,又註上八路軍山東軍區文工團李林、阮若珊創作,曲譜整理自山東老花鼓調,讓阮若珊熟悉了一會兒,重唱。

十八、九歲的八路軍女戰士,那是天不怕地不怕,看了劉一民改過的歌詞,阮若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