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色彩,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為名首,五角場周圍東西向路名以“政”字打頭,南北向路名以“國”字為首,如政通路、政肅路、政府路,國權路、國順路、國濟路,置身其間,倍覺莊嚴。“新市政府大廈”坐落於三民、五權、世界、大同路四條幹線之中,一眼即明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與“世界大同”之義。
可惜,工程才進行一半,日軍就發動了“一二八”事變,停戰協議規定中國軍隊不準在上海市區駐紮,一心忙著圍剿紅軍的蔣委員長竟然同意了這樣的安排。等到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日軍侵佔上海,小鬼子嫌華界老城區破敗,又不能隨意在租界動手,乾脆就把江灣的上海新市區當成了自己的兵營,並炮製“上海大都市”計劃,準備將江灣五角場地區建成移民56萬、建築面積2240萬平方米的新殖民區,與日本在虹口、楊浦的控制區連成一片,以便限制美英法的租界勢力,有效地控制整個上海。
這樣一來,江灣五角場就成了上海日軍的大本營,十三軍司令部在這裡,日軍的騎兵、特種兵全部駐紮在這裡,連偽上海市政府也設在這裡。
八路軍的部署是騎兵縱隊經吳淞江上岸,包圍攻擊日軍第十三軍司令部、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以及日軍海軍江灣機場、虹橋機場所在的江灣新區和日本控制的楊浦租界地,封堵日軍向北撤退通路;一縱沿黃浦江西進,主力在十六鋪碼頭上岸,以裝甲團主力和搭載重機槍團、一縱補充團、工兵團組成的裝甲車、汽車組成的機械化快速機動部隊由南向西北迂迴包抄。封堵上海日軍向西、向西南逃跑通路;一縱主力從十六鋪上岸後橫掃華界。然後攻擊租界西北的虹口日軍佔領區,與騎兵縱隊一道,合擊上海日軍主力。
之所以這樣部署,是因為一縱機械化部隊的坦克、裝甲車、汽車需要從十六鋪碼頭的招商局碼頭上岸。而且,騎兵的機動能力強,上岸後可以以最快速度展開,部署包圍圈,便於封死上海日偽軍向東北方向逃跑的通路。
這樣一來,八路軍的作戰指導思想就體現出來了。那就是徹底封死上海日偽軍逃跑的水路、鐵路、公路,四面合圍,關起門打狗,中間突破。鬼子也好,漢奸也罷,一個都不準溜掉!
因為這種情況,一縱主力在上海縣城和華界的戰鬥異常順利。真正意義上的戰鬥在滬寧鐵路和虹口、楊浦、江灣展開。
日軍第十三軍司令官澤田茂和參謀長參謀長唐川安夫在確認八路軍船隊偷襲上海後,沒有退縮。一邊向在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大將和東京大本營報告。一邊下令在上海的日偽軍緊急動員,佈設陣地,堅決消滅偷襲上海的八路軍。
澤田茂之所以敢於下達死守上海的命令,是基於三點判斷:一是八路軍長途奔襲,船隻數量必然有限,運送到上海的兵力也必然有限;二是十三軍幾個師團都部署在上海周邊地區,雖然正在配合十一軍第二次長沙會戰,但是長沙哪裡能比得上大上海重要。一道命令下去,各師團都會以最快速度回援上海。而且,參與遠東戰役的海軍已經抽調三艘航母返回本土,可以以最快速度增援上海作戰。三是上海是日軍的大本營,日軍經營日久,不但有十三軍部隊,還有海軍陸戰隊。也可以緊急武裝僑民,八一三事變時中國軍隊曾經攻佔了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陸,最後還是被擊敗。澤田茂有信心在上海堅守待援。
澤這就是澤田茂長期坐在日軍參謀本部辦公室裡紙上談兵的惡果,如果他曾經上過華北戰場,與八路軍山東主力交過手,見識過日軍第八師團、戰車第一師團等精銳師團被殲滅的過程,相信他就不會下令死守上海了,怕是會在接到報告的第一時間就下令炸燬軍火庫、全線撤退,那樣子的話,八路軍襲占上海的戰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趙大河率領兩個輕型坦克營上岸後,從上海縣城外圍的華界地區繞過,直奔滬寧鐵路天通庵車站,在裝甲團主力身後,是不斷上岸的長長的裝甲車、汽車組成的鋼鐵洪流。
澤田茂不是庸手,他在下令死守上海的時候,就已經把上海戰場的局勢看明白了。八路軍是從黃浦江上登陸的,必然會將攻擊重點放在江灣、楊浦、虹口,至於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中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八路軍是不會進攻的,正好可以用來替日軍阻擋八路軍從東南方向進攻。至於華界,那裡的守備兵力本身就不多,只要能牽制登岸的八路軍就行。關鍵的關鍵一是要奪回吳淞口要塞,二是要保守滬寧鐵路,便於派遣軍司令部和聯合艦隊增援。現在吳淞口要塞暫時間無暇顧及,這滬寧鐵路是無論如何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