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週日,李毅用過早餐後,就帶著遇佛寺方丈送給自己的那方硯臺,來到房敏開的文房四寶店。
墨韻軒營業不久,口碑還沒有做起來,李毅走進去的時候,店裡生意寥寥。
房敏坐在店裡,正在研究一本畫譜,見李毅進來,笑道:“喲,今天是什麼東風,把李大省長吹來了?”
李毅笑道:“房大老闆,你好輕閒啊。”
房敏道:“沒有生意做,只好自娛自樂了。”
李毅道:“墨韻軒是塊金字招牌,怎麼會沒有生意可做?等傳了開去,生意自然就上門來了。”
房敏道:“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地段,我這個鋪面的地段,還是差了一點。”
李毅道:“這可是海江市裡,最繁華的地段了。”
房敏道:“繁華的街道,未必就適合我們這行生意。你看,外面街道上,是人流如水,我們店鋪裡,卻門可羅雀。”
李毅道:“那你說,要到哪裡做這行生意,才算好呢?”
房敏道:“舊城那家店,我很看好,等那邊全部搞起來之後,肯定能有好生意做。另外嘛,我上次跟你講過,書畫院那條街的門面是極好的,那裡有文物局,又有書畫院,還有省政協,都是文房四寶的潛在銷售物件。可惜的是,那邊沒有閒鋪可轉。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留意,都沒有看到有空鋪轉出,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地方的門面,生意的確是很好做的。”
李毅點頭道:“我記起來了,你的確跟我說過。”
房敏道:“我還拜託你,幫我找找關係。弄一間那邊的門面呢!你多半是忘記了吧?”
李毅的確給忘記了,只能愧疚的說道:“對不起,我這段時間。忙得很,把你的事情給忘記了。你不要生我的氣。我會找時間,幫你問問的。”
房敏幽幽一笑:“您是大省長,肯向我說聲對不起,這便是天大的面子了。我哪裡還敢生您的氣?”
李毅拿出那方硯頭,遞給房敏,說道:“我得了一方古硯,你幫忙看看。”
房敏接過來,開啟錦盒。只看了一眼,便咦了一聲,問道:“你從哪裡得來的?”
李毅道:“你先別問從哪裡來的,我問你,這硯怎麼樣?”
房敏輕輕撫摸那方硯臺,像是在撫摸自己的孩子似的,頭也不抬的道:“這是正宗的古硯。”
李毅問道:“這是端硯還是歙硯?”
房敏笑道:“你就知道端硯和歙硯?”
李毅呵呵一笑:“我還知道洮河硯、澄泥硯、磚硯。”
房敏點點頭:“不錯嘛,挺有知識的。其實,硯臺也並不是只有石質的。在唐代以前,石硯並不流行。盛唐之後。由於發掘了端、歙、紅絲等優質理想的制硯石材,所以帶旺石硯。”
李毅道:“那在唐代以前,人們用的什麼硯?”
房敏道:“漢代很流行用陶硯。也就是陶瓷製作的硯臺。”
李毅哦了一聲:“受教。那這方硯臺,是什麼硯呢?”
房敏道:“這是宮廷硯。上面還有銘文,這就很值錢了。”
李毅道:“有銘文就值錢?”
房敏道:“硯臺說到底,只是一塊石頭,能值幾個錢?就算是幾百年的石頭,也還是一塊石頭。只不過,硯臺因為有文人或宮廷用過,所以才有了附加價值。李白用過的硯,康熙用過的硯。那自然就很值錢。”
李毅道:“我有些明白了。那你剛才說這是宮廷硯?”
房敏道:“在硯臺收藏界中,有句老話叫‘硯貴有銘。身價倍增’,就是說。銘文是能夠抬高硯臺身價的重要因素。你看這硯臺上面的銘文,就寫明瞭此硯的來歷。”
李毅道:“這上面全是篆體,我看不明白。你解釋一下。”
房敏道:“這方硯,是明太祖賞賜給某人的。除了有銘文,還刻有皇帝的御寶。”
李毅道:“嘖嘖,你懂得真多。我什麼都沒有說,你卻全知道了。”
房敏道:“古玩本身不會說話,但它卻能透露和傳遞很多重要的資訊。”
李毅道:“佩服。那你說這硯臺,市場價,能值多少?”
房敏笑道:“起碼在一百五十萬以上。你從哪裡得來的?你這下可撿大漏子了。”
李毅吃了一驚,沒想到這玩意居然值這麼多的錢!
那遇佛寺的方丈,居然把這麼貴重的一個物品,作為禮物送給了自己!
如果李毅早知道這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