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第一百六十七章 我就去這裡!(2 / 3)

小說:官路彎彎 作者:拾寒階

茅廬請出來的諸葛亮都要防之甚嚴,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裡,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

而現在,李毅只不過是向延同志安排到部裡來的,卻處處制蔣民為,事事發表見解,又在蔣為民之上,蔣為民心裡能好受嗎?

劉備是怕諸葛亮戰功過於顯赫,不帶他外出差。蔣為民則盼著李毅天天在外面出差,不在部裡和他爭權。

李毅哪管蔣為民心裡的那些小九九,回到辦公室後,就著手準備江兆南交待的督辦事宜。

柴滿貴被召進李毅辦公室。

“滿貴同志。”李毅道:“從教育督導團辦公室下屬的三個處室裡,選出三十個得力的幹才,我們要進行一次全國範圍內的教育督導工作。”

柴滿貴道:“這個很好選,三十個人的話,隨便都能選出來。”

李毅道:“通知全國各省市區的教育督導辦,每個省市區抽調二十名骨幹,聽候調譴。”

“是,李部長。”柴滿貴答應一聲,掏出日記本來記下。

李毅道:“你選出的三十個人,今天就要確定名單,明天早上開動員會,明天下午就要趕赴各個省市。告訴同志們,這次出差,時間在半個月左右,要他們做好準備,家裡有老人小孩或病號需要照顧的,或有其它特殊情況的,你就照顧照顧他們,不要出差了。”

柴滿貴道:“是,李部長。”

李毅道:“這次督導工作,京師重地,就交給你親自督導!這是首善之地,你一定要打起精神,給我查個仔仔細細。多到偏遠郊區跑跑,一定要核實d級危房、課桌椅、寄宿學生床位、飲用水、食堂就餐面積、廁所蹲位、門窗、取暖條件、安全隱患、營養午餐、特困地區教師生活補助、數字教育資源收播裝置、公用經費撥付、課程開齊率等14項指標是否達到基本辦學標準。”

柴滿貴道:“請李部長放心,我一定會完成好任務。那你要去哪個省市?”

李毅道:“我嘛,就去這個省。”說著,手指了指桌面上攤開的一張報紙。

柴滿貴溜了一眼,這則新聞他也剛看過。

這是教育部聯合幾個媒體共同舉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活動的第一期報道,講述的是南方省某個山區小學的教師。

這個山區學校,只有一個班級,二十七個學生,一個老師。

老師名叫何厚德,五十歲,大專畢業生,畢業之後,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當上了當地唯一一所小學的教師。

以前,學校有六個班,五個老師,後來附近的山民大都選擇下山建房,有的出外務工,加上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學校的人數銳減,精簡成了一個班。五個老師,也走了四個,只有何厚德還留守在這裡。

何厚德是大專畢業生,有過很多次機會可以走出大山,去外面的學校教學,可是,他都放棄了,因為他對這片故土懷著深深的感情,捨不得這些山裡的孩子。

這個小小的山區,走出了幾十個大學生,前年有五個孩子,考上了國內的重本大學,去年還有一個孩子,考上了京城大學。

只有一個老師的山區學校,卻不停的在為祖國輸送優秀人才!

這和何厚德老師的二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守候分不開。

從山區走出來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他們最難忘懷的,仍然是山裡那個啟蒙老師的身影。

“只要還有一個孩子在這個學校上學,我就會在這裡教下去,除非我教不動了。”

何厚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出了這麼一句話,也做為了文章的結束語。

這篇報道,是郭小玲寫的,她是南方省人,所以將採訪的第一站,選擇在了南方省。

這篇報道,寫得真摯感人,李毅看的時候,一度為之感動。

郭小玲的文筆,越來越老辣了,短短几筆,就能寫出動人的句子。

“李部長,這篇報道我也看了,很感人。”柴滿貴道:“這樣好的老師,稱得上最美鄉村教師。”

李毅道:“他們是最美的鄉村教師,但我們不能讓他們成為最苦的鄉村教師。”

柴滿貴笑道:“十四項指標,這所學校,只怕沒有一項能達標的。”

李毅道:“所以說,我們的督辦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柴滿貴道:“可是,這些山區學校,就算督導了,又能改變什麼呢?”

李毅沉聲說道:“督導了,卻不辦事?那是在遇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