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的話,有些不知深淺,有些膽大妄為!
向首長問話,只是循例罷了,隨便站出來幾個人,講上幾句應景話,也就完成他的調研任務了。
誰想到,李毅同志卻如此較真?把心中所思所想全盤托出。
好在向首長聽得津津有味,並不介意,於是大家也就呵呵一笑,當是平時閒談。
“這位同志說得好啊!”向首長道:“說出了最為實在的想法,也表達出了大部分民眾的所思所想。現行的教育體制,肯定是不完美的,這一點,我們勿須諱言。但是,在尋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之前,我們還是隻能沿用這一套方法。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不斷的改革和完善。國家大計,教育為本。這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句套話。怎麼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兼向發展的後代,這是我們長期要探索的問題……”
李毅剛才侃侃而談,說過之後,就有些後悔。
因為這不是朋友親人之間的閒談,聆聽他發言的,是負責國家文教工作的向首長!
向首長的一句話,說不定就能對整個教育體制發生重大改變!
“這位同志,我不該打斷你的話,你繼續講吓去。”向首長說:“我就愛聽下面同志掏出肺腑之言。”
李毅心裡苦笑,但話既然說出了口,那斷無收回的餘地。
他只能順著自己的思想說下去。
“錢學森指出:‘現在我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可見,我國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國家崛起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
“先不說大的體制改或,只說說我國教育界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法、學術*、論文抄襲等等,這些弊端不根除,我國的教育,就好不起來!”
李毅越說越深入,越說越激昂。
認識李毅並關心他的人。比如說溫可嘉和彭長富,都面露驚訝之色,也隱隱為李毅擔憂。
許多現象,人人都明白,私底下也經常談論,但在這種正式場合,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有些話,是說不得的。
李毅卻當著向延首長的面,直陳教育界存在的宿弊。痛訴其非,這不是在打向首長的臉嗎?
溫可嘉有心提醒李毅,無奈座位離得太遠,有心無力。
也有幸災樂禍的人,像馮簡,他正微微揚起下巴。臉含得意神色,他之所以幫李毅把手舉起來,可不是讓他出風頭的,而是想看他受窘或是碰釘子的。而李毅也正如他如希望的那樣,走上了這條“得罪向首長”的道路。一切都再好不過了!馮簡在心裡說,李毅同志,你還說多一點,說多一點啊!
坐在李毅身邊的老大姐吳雲,輕輕拉了拉李毅的衣襟,示意他不要說下去了。
李毅溫和的目光。看了吳雲一眼,微微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她的好心。
“我記得這樣一組資料。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物和醫學三大科技獎各國獲獎人數,歐洲一共有兩百多人,其中英國和德國都有六十幾個人獲獎。北美洲有兩百多人獲獎。除了個別人來自加拿大之外,其它兩百多人全部來自米國。大洋洲有四人,南美洲有二人。”
“至於咱們亞洲,也有幾個人得過這種大獎,但大多來自島國和其它國家。我國呢?為零!是的,就是零!一個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十幾億人口,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史,怎麼就培養不出一個傑出的行業領軍級人才?”
“是我們國家的人比別的國家的人要笨嗎?我想絕對不是的!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我國,雖然一位諾貝爾獲獎者也沒有,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海外大學接受培養深造的海外華人已經有8位拿到了諾貝爾獎。這足以說明,我們華夏人,並不比別人差!”
“國家要發展,國家的未來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新一代年輕人。我們國家的年輕人,都在做什麼?他們幾乎天天晨起晚歸,晝習夜讀,終日做題海,埋頭故紙堆,負擔繁重不堪。他們付出的時間和努力,並不比任何人少。可以這麼說:他們是全世界最刻苦最努力的一群年輕人!”
“哈哈!”聽到這裡,有人忍不住發出笑聲。
向延首長的臉色卻凝重起來。
“高分能代表什麼?高分並不代表高能,更不代表創新和創造!一個人的黃金年華,全花費在教科書的學習和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