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聯合國進行監督。應制訂人權法令,以保證言論、信仰和出版的自由。莫斯科會議同意接受該計劃作為討論的基礎,會議決定在倫敦設定歐洲諮詢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擬訂對德政策的細節。
然而就在下一個月的德黑蘭會議上,英美蘇三國首腦對於他們的外交部長剛剛討論透過的方案竟很少理睬或不予理睬。羅斯福重申分割德國的主張,建議把德國分為五個部分,把基爾、漢堡兩市和魯爾、薩爾兩個地區交由聯合國管制。此項建議稍作討論之後,便交給歐洲諮詢委員會去研究,在討論這一建議時,斯大林顯得比丘吉爾還要冷淡。歐洲諮詢委員會於1944 年1 月14 日召開首次會議,工作進展得很緩慢。一開始,就出現了障礙,英、美兩國對德國西北部應作為誰的佔領區的問題爭持不下。這一爭論直到1945 年9 月魁北克會議時才得到解決。事情並不止於此。代表美國政府出席會議的是駐倫敦大使約翰·G ·懷甫特,為了使他得到的指示不致自相矛盾,在華盛頓設立了對外稱為安全工作委員會的機構,任務是協調國務院、陸軍和海軍三方面的意見。陸軍部的代表來自民政局,這是最近成立的機構,準備研究處理將要出現的軍事管制政府的各項問題;其大部分成員是穿軍裝的律師,他們傾向於把整個問題視為管轄權問題。起初他們堅持“德國的投降和重建純屬軍事問題,須由軍事當局作出決定”。在他們同意派出代表參加委員會以後,派出的人卻是一位下級軍官,無權表態承擔義務。
既然不急於作出決策,壓力可能就不那麼大了,因為很多人認為就處理德國問題的方案取得協議,則機還不成熟,不如留侍戰爭接近結束時再議,那時戰後世界的輪廓就能看得比較清楚了。然而得到懷南特大使大力支援的國務院則爭辯說,恰恰相反,應當乘勝利之日尚屬渺茫的時候儘可能取得一致意見,而在這一階段即使達不成協議也不至於有什麼危險。歐洲諮詢委員會的確作出努力來劃分臨時佔領區的界線,雖然艾森豪威爾將軍在1944 年1月對羅斯福總統表示,他反對把德國劃分為幾個佔領區,主張採用盟國共同佔領的辦法,至少英、美兩國不要分家。然而他的主張被否定了,主要原因是陸軍部認為美國在戰後不可以同英國綁在一起,必須脫開手,以便在英國和俄國之間居中斡旋。
美國國務院按其既定方針行事。它在1944 年7 月向歐洲諮詢委員會遞交了一個新的方案,提出更多的論據來反對分割德國,並強調盟國有必要制定共同的對德政策。美國國務院還起草了另一份檔案,對英國以前提出的賠償建議提出反對理由,而代之以在較短時期內由德國用實物進行有限賠償的提案。但這些都只是國務院和對外經濟管理局的主張,既未得到華盛頓其他政府部門的贊同,也未得到總統的同意。總統如曾過目,肯定會認為失之於過分寬大。這種態度可以用來說明他為什麼樂於傾聽提出新的原則的原妥。
美國財政部在政府中的影響通常不如英國財政部那麼大,但是準也不能說這回在小亨利·摩根索的慫恿下18 美國財政部對德國問題的干預是無關重要的。財政部長摩根索以前已經有好幾次表現出他很關心主管範圍以外的事務,還在德國飛彈轟擊英國的高潮時期,他就訪問過倫敦。他似乎在情感上強烈反對德國,德國迫害猶太民族的暴行對他觸動很深,由於這種情況,又由於他相信英國會贊同過於寬大的和平條件,他起草了一個臭名遠揚的方案,問華盛頓後即呈交總統。
對摩根索方案的大多數批評意見都把這個方案視為無知之作,這是不對的。恰恰相反,方案的缺點倒在於聰明過分。他提出這個方案井非單純出於他對德國的盲目仇恨,而且還出於他對其他方案的吹毛求疵。摩根索行事過於倉促而不善於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正象丘吉爾所說的那樣,他把自己的想法引向“超邏輯的結論”。他論證道:如果盟國仍然採用1918 年以後試圖對德國施加的那種控制,不管實施得多麼嚴格,在民族主義的煽動下,通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道路是堵塞不住的。毀掉現有軍備無濟於事,在德國人再度需要武裝的時候,原有軍備早就過時了。沒收德國的商船隊也沒有用,只能迫使德國人建造質量更好的新船隻。轉入和平生產的軍火工廠隨時部能再改回去。管制委員會不可避免地總有一天要停止其職能而被撤銷。用實物而不用貨幣賠償則會加強德國的工業實力,從而削弱接受賠償國的工業實力。德國掠奪去的財物很難一一識別和收回。取締納粹主義只是將其驅入地下。強施民主,將遭失敗,因而很快變得不受歡迎。由聯合國對德國進行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