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部分(3 / 4)

國,特別是敦促比較難以說服的敘利亞,遵循1930年英伊(拉克)條約的路子去同法國人進行談判;但是成問題的倒完全不是英伊條約那樣的條文在隔了這麼些年以後同現時要求完全獨立的泛阿拉伯目標之間是否還有調和的餘地,而是在於歐洲勝利日之後不久,法國總代表帶著方案從巴黎回來的時候,同時又有兩支部隊從法國戰艦上岸,英國人“百般勸阻”都未生效,此舉誠屬莽撞唐突。法國人宣佈這是部隊輪換,不是增兵,豈能令人置信。新近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的這兩國的政府,明知他們要在脅迫之下舉行談判,也就拒不會見法國代表;騷亂有增無已,情況嚴重到大馬士革的法國駐軍司令下令出動飛機和野戰炮轟擊首都,罹難的敘利亞人為數不下五百。自從法國政府回到巴黎以後,戴高樂就一直同他的美英盟國分庭抗禮,以示獨立。蘇聯和美英一樣,也已承認近東國家的獨立;在英國再度以對日作戰的中東基地的穩定受到威脅為理由出面干涉敘利亞的時候,法國孤掌難鳴,唯有放棄它對敘利亞的一切主張,雖然它在黎巴嫩還有一批追隨者。

另一方面,法國人在北非的屬地仍然保持著有戰鬥力的軍事力量,1942年11月盟軍登陸以前是如此,盟國渡海進攻西西里島之後也是如此。所以自由法國在這裡能夠稱心如意地不聽英美的耳提面命,放手對付萌芽時期的各地民族運動。美國人來到北非,對四大自由和大西洋憲章曾大肆宣傳,未免不現實地(雖然未必是不自然地)鼓勵了這種運動。當時法國人在這裡的政策是雙管齊下,一方面推行經濟計劃和小心翼翼的政治改革,務使實權掌握在殖民地的法籍居民手中,一方面對民族主義者進行鎮壓。比大馬士革危機早三個星期,在阿爾及利亞東部就引起了勢如燎原的農民起義,它遭到無情的鎮壓。

義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崩潰的時候,自由法國的軍隊就趕緊搶佔了費贊(的黎波里塔尼亞南方),他們把這塊地方視為法國同查德領土和馬達加斯加的交通線上用得著的一個環節;法國人擔心,如果泛阿拉伯主義在的黎波里塔尼亞的其餘地方為英國治理當局所寬容,就不免要從比先前更加逼近的地區波及他們的北非屬地,所以他們在1945年4月完成的一項研究,要求把該國的西半部歸併法國,以便使錫爾特沙漠成為法屬北非和中東之間的屏障。

第四章 英國的政策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在中東的政策在於透過同溫和的民族主義力量進行談判而簽訂條約,逐步地放棄不涉及不列顛帝國根本利益的那種性質的權力,同時又力求透過那些條約中對英國起保證作用的條款,堅守其根本利益所在的那些陣地。一面實行妥協,同時又把因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解體而暫時落到英國人手中的霸權分為主要成分和非主要成分,區別對待,就是這樣一項具有特色的政策起到了(如我們所見)把溫和的民族主義者同毫不妥協的極端分子分裂開來的作用,雖然溫和派能夠施展手腕的自由總是受到限制的,即使在他們掌權執政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由於不負責任的新聞界左右了一批孤陋寡聞、政治上又是感情用事的“知識界”之故。

戰前的英國本有“地中海”派戰略和“好望角”派戰略之爭,隨著戰局的進展,兩派的爭論又以妥協而暫時得到解決:一是由於英國人如若自行撤出地中海,不啻是聽任敵人長驅直入印度洋地區,這是事實所不許可的;一是由於對中東戰區的補給(除了在最急迫的情勢下鋌而走險外)有三年之久(1940…1943年)完全依靠開普敦航線。1940年6月西線崩潰,同時義大利又參戰,使中東成為可向軸心國發動攻勢的唯一戰區,為時達兩年以上。這種種情況加在一起,足以突出表明中東對英國的戰略意義,如果不是加以誇大的話;為此它透過長達一萬一千英里的交通線投入中東的資源遠比敵方為多。敵方在義大利的1940年攻勢陷於一敗塗地,使它下降到衛星國的地位,以及希特勒決心進攻俄國之後,就從未對中東感到多大的興趣。英國和軸心國對支援中東戰區所作努力的懸殊情況,在美國的參謀長們眼中是不言自明的,而要得到不可缺少的租借物資的供應,甚至在他們的國家參戰之前,就已非要取得他們的一致看法不可。美國海軍高階官員於1941年7月24日在倫敦的一次英美防務會議上“聲稱不論保住中東的陣地有些什麼好處,問題在於這些好處究竟有多大,是否值得我們投入龐大的海運和海軍護航力量”;但是就在此時,已在計劃打通經過波斯的路線,作為西方強國向蘇聯運送補給品的一條困難最少的通路。這條路線一經定妥之後,美國就撥出了運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