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主義痕跡,僅用軍事方法是磨滅不掉的。除了在日本本土外,政治上的動亂、衝突和不穩定從一開始就威脅著要推翻遠東這種由日本帝國大本營的最後通令所建立起來的法律與軍事局面。
日本投降進行得有條不紊,並沒有防止大國之間在遠東事務上迅速出現困難。戰爭期間,在亞洲和東印度興起了一些當地的民族主義和革命的組織,它們都很強大,足以使政治局勢不能單純地再恢復到戰前的狀態。必須作出調整,但到底如何調整,大國之間莫衷一是。而且,俄國和英國都不喜歡美國單獨佔領日本,同時所有三大國,特別是俄國和美國,發現它們在中國的利益和政策是互相牴觸的。
然而,總的說來,盟國在遠東遇到的困難並不象在解決歐洲事務時所遇到的那麼大。根據受降的安排,勢力範圍劃分得很明確,每個大國能在自己的範圍內推行它的政策,只不過偶爾受到外界的抗議而已。直到1947年,按照遠東的投降方式建立起來的勢力範圍才由於共產黨權力在中國的擴充套件而遭到嚴重的破壞——這個過程到1949年才告結束。因此,只須極其簡略地概述一下日本投降後隨即在遠東出現的政治問題,就足以說明和這段歷史有關的一切了。
就日本本土而言,最初出現的問題之一是,俄國、中國和英國是否需要派出佔領軍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