舾�砉�說募負趺揮惺裁戳恕W》課侍饃踔簾嚷奚�錘褳持蝸碌陌濾估際逼詬��現亍5�牽��薜暮8鞴�墒艿淖鈦現氐乃鶚�僑絲詰募跎佟3��1940…1941年間被蘇聯政府放逐一批人,後來又被德國人押送一批人到德國去從事戰時強迫勞動外,在最近這次紅軍佔領之前,又有大批難民從波羅的海各國逃到了瑞典和德國的西部地區去了。當然戰爭中死去的也很多。
蘇聯取得了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就使它的西部邊界的戰略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蘇聯政府在塔林有了一個海軍基地,同芬蘭波卡拉半島上那個租讓給它的海軍基地正好隔海相對,從而有效地控制了芬蘭灣。俄國的波羅的海海岸線,戰前只限於列寧格勒地區,現在延伸到了東普魯士,把帕爾迪斯基(波羅的海港)、里加、利巴雅(利鮑)、克來彼達(美美爾)和哥尼斯堡等一些港口都包括在內。對俄國人來說,敵人利用西方化了的波羅的海各國居民來作為反蘇陰謀工具的危險已不再存在。
1945年7月《真理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就波羅的海各共和國併入蘇聯一事說明了蘇聯的觀點。文章說,戰前這三個“資產階級”國家實際上並不是獨立的。相反地,它們成了資本主義大國的農業附庸,因而陷入了“貧窮的困境,愈陷愈深”。1940…1941年蘇聯第一次掌管時期,這些共和國才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那時它們獲得了“真正的”獨立,這種獨立是以蘇聯的武裝力量為後盾的。它們不再有可能成為人們進攻蘇聯的“跳板”了。這第一次掌管時期由於德國人的入侵而中斷,但是同紅軍並肩戰鬥的波羅的海各國部隊及時地趕走了德國人。蘇維埃立陶宛傳統上的首都維爾紐斯和它的海港克來彼達(美美爾),重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篇文章接著還說,現在這三個共和國正在蘇聯的幫助下致力於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蘇聯政府不讓任何外界人士看到波羅的海各蘇維埃共和國內正在建立的那種“光輝的新世界”,可能是很有其理由的。西方對這些波羅的海國家的戰前面貌記憶猶新,知道這些國家的人對蘇聯的政治經濟觀點很少好感。那些最沒有好感的,已有一部分在德國人入侵以前就被流放出去了,但這還僅僅是觸及表面。1944年8月獲准去塔林訪問的英美記者團瞥見了螢幕後面的一些情況,雖然他們回莫斯科後所寫的報道是受到新聞檢查的,但其中有一個記者回到倫敦就發表了他的全部報道。據他說,整個記者團得到的印象是一致的,足以形成一幅相當完整的圖景,表明塔林的愛沙尼亞人是“真正嚇呆了的”人,“他們鄙視俄國人,又怕俄國人”。而按照俄國人的說法,也就是這些愛沙尼亞人在1940年夏天“自動地要求”加入蘇聯。
波羅的海各共和國被蘇聯“解放”之後,在德國人入侵前一度放慢了步伐的國有化和集體化政策又恢復了。最初據稱,蘇維埃領導人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現在贊成較為漸進的變革。據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阿諾德·韋梅爾說,土地將再度分配,但不立即強制實行集體化。工業將實行國有化,但僱工少於十人的小型工業容許私人經營。大學按照蘇聯的方針進行了改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概念成了教育的基礎。開始實行五年計劃,以提高各共和國的工業化水平。根據蘇聯官方材料,1945年和1946年的發展重點,在愛沙尼亞是頁岩油、紡織品和魚類罐頭等工業,在拉脫維亞是金屬產品如鐵路車輛等,在立陶宛則是燃料工業、工具和某些日用消費品。
儘管缺乏可靠的情報,有跡象表明,蘇聯政府在同波羅的海各族人民的關係上遇到了一些麻煩。被包圍在庫爾蘭袋形陣地裡的德軍在1945年還堅持了好幾個月,而且據蘇聯的一些文章證實,這還不是抵抗的唯一方面。雖然波羅的海國家的逃亡者和他們在國外出版的書報上的一些誇張說法還沒有得到證實,蘇聯出版物卻偶而間接透露出仍然有一些反對佔領國當局的遊擊運動存在。但很明顯,蘇聯政府正在繼續推行其由來已久的把蘇聯邊疆各共和國中的“不可靠分子”遷移到蘇聯內地去的政策。在德國人入侵之前曾經使波羅的海地區各族人民深感恐怖的這種“流放”,現仍在繼續進行,同時,原來住在蘇聯其他地區的一些家庭則被遷到波羅的海各國重新定居。
當蘇聯政府把維爾紐斯和克來彼達交還給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它是試圖以此消除立陶宛人和波蘭人之間少數民族糾紛的根子。蘇聯又一次用出其不意的、大規模遷移人口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1944年9月22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