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ǖ鬧洩�慫淙荒芄歡�帽凰魅∽魑�?畹木薅羈釹畹穆嘸�裕�聰勻喚夏蚜旎嶙魑�┥岱峙涓��塹惱獗飾���蟮目釹釧�逑值木�瘛U餼褪橇�茉諡洩��構ぷ韉謀�緄囊幻妗A�艿墓ぷ魘怪洩�聳芤娣飼常�獬�宋奘�說耐純啵��攘飼О僂蛉說納����撬�雜諶嗣塹母星橐約罷�問綠�姆⒄谷床⑽床��魏緯志玫撓跋臁�
中國署是在將近1944年底開辦的,起初有一支小規模的骨幹力量,後來逐步發展,在上海有一個規模龐大的總部,在南京有一個首都聯絡處,另外還有十五個地區分署和若干直轄辦事處。中國政府成立了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簡稱行總),代表政府作為聯總的對應機構,共黨產方面也成立了共產黨解放區救濟總署。向共產黨區域供應救濟物資也許是聯總在中國所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第二個最大的困難是財政方面引起的問題,特別是通貨膨脹不斷加劇所引起的問題,在這樣一個遼闊的國家處理救濟物資也是一個困難。聯總在中國的十五個地區分署中只有兩個分署(上海和福摩薩)所照料的人口在一千二百萬以下。五個地區分署所照料的人口是三千萬和三千萬以上(杭州、鎮江、瀋陽、青島和平津)。因此,中國每一個地區分署的任務相當於歐洲一個國家的任務。
中國的一個嚴重問題是通貨膨脹和物價急劇上升。以1937年1月至6月的批發價格指數為一,則1939年12月上升為二;1940年12月為十一;1941年12月為二十八;1942年12月為五十七;1943年12月為二百;1944年12月為五百四十九;到1945年8月,即對日作戰的最後一個月,則為一千七百九十五。此後,物價一度暫時停止上升;但是到1946年12月(此時內戰已真正打起來了),物價指數(上海)又上升達五千七百十三;到1947年12月,物價指數仍在“無止境地”上升。由於通貨膨脹,聯總在中國不可能象在歐洲那樣,透過出售物資的辦法來籌集活動款項。他們不得不依靠直接的政府撥款或由政府保證的銀行貸款來進行工作。“行總和其他政府機構十分缺乏現金。”參加聯總工作的人員和參加聯總工程的工人,他們的報酬是以食物,而不是以現金來支付的。在1947年初,終於特別准許從聯總基金中撥出一千九百萬美元來購買原棉,再以這批原棉在中國換取棉紗。“這樣就使得聯總能夠掌握一種可以出售的、具有相當固定的實際價值的商品……而不必積聚當地通貨了”。聯總的工作於1947年底結束,雖然從其需要來說,是不應結束的。它遺留下來的未完工作,它的物資儲備以及一筆五百萬美元的資金,當時就移交給中華民國救濟事務託管委員會,這是一個有外國代表參加的極為稱職並享有極大威望的中國機構,由這個機構來執行一些長期專案,例如製造農具的農業工場規劃,發展捕魚業和建造捕魚船,繼續進行黃河水利工程,製造藥物,經管善後物資總庫(處理供應、維修和出售工作)等等。
聯總的“官方歷史”對中國署的工作作了如下的總結:
拯救了兩三百萬赤貧的人,使他們不致活活餓死,至少有八百萬至一千萬以上的人,其中包括一百萬難民(他們透過迂迴曲折的路線返回家園),獲得了聯總在食物、衣著與醫療物資等方面的某些援助。此外,由聯總資助的各項事業僱用了兩百多萬人,其中大多數人有家庭負擔。透過這些事業,修復了數千英里的公路和鐵路路基;完成了大量的環境衛生、疏浚和建設工程;恢復了許多小型地方工業;興修了八個大的和許多小的水利工程,從而恢復了四百多萬英畝土地的生產並且使大約三千萬英畝的土地增加了抗災能力。
聯總的“官方歷史”接著特別注意到聯總在華的下述有關工作: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技術與行政人才,對“在救濟、衛生、農業、運輸和交通等方面工作的數千名年輕的中國人加以突擊培訓,供應農業善後物資,增加煤炭生產,添置機器工業的裝備,恢復紡織品生產,恢復沿海和內河航運以及鐵路與公路交通工具。從一些主要捐獻國的政治利益的角度來看,聯總的工作可以說是浪費了時間、金錢和精力。但是,聯總的工作記錄始終是真正的國際性慈善事業的一座紀念碑。
(三)營救在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和中東的“難民”
1943年11月9日簽署的聯總基本協定,在其序言中規定了聯總未來的主要目標,其中有一項是“對戰俘和流亡者的還鄉也應有所準備和安排”。1943年11月第一屆全會上所透過的第十號決議引伸了這一指示,強調要使“戰俘、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