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下)。今天,的裡雅斯特自由區問題還有待於最後處理,但是,目前仍處於義大利統治下的南斯拉夫人和現被置於南斯拉夫統治下的義大利人為數都比較少。威尼西亞本部的東北角,居民是講南斯拉夫語的,但從公元1420年到1797年一直屬於威尼斯共和國管轄,從1866年起又一直隸屬於義大利王國,1946年四大國委員會的西方國家成員在訪問威尼斯…朱利亞的同時也去該地訪問,他們直接得到的印象是,這些操南斯拉夫語的前威尼斯國國民頗似瓦萊達奧斯塔區裡那些操法語的前撒丁王國臣民,從政治感情來看完全是義大利人,他們希望繼續當義大利國家的公民。現處於南斯拉夫統治下的那些散處在薩拉、阜姆、伊斯的利亞以及“的裡雅斯特乙區”裡的義大利人(“的裡雅斯特乙區”雖然在法律上並沒有劃歸南斯拉夫管轄,實際上已為南斯拉夫佔領),則不如奇維達萊區裡操南斯拉夫語的義大利人或“的裡雅斯特甲區”裡的居民那麼幸運。就以“的裡雅斯特甲區”而言,當地的南斯拉夫少數民族同當地的義大利多數民族一樣,一概照舊得到英美佔領當局的保護。
喀爾巴阡山脈和多瑙河下游一線以北的東歐,同該線以南的東歐並同西歐對比之下,就顯得第二次大戰後領土變動極大。但是必須指出,在這一地區的最北部分,對兩次大戰間的蘇芬邊界所作的三處有利於蘇聯的修改中,有兩處是恢復早先的原狀。蘇聯從芬蘭收回了鎳礦蘊藏豐富、並有出海口通向北冰洋的佩特薩莫地區,這樣蘇聯便又重新同挪威接界了,其實早在十四世紀,挪威拓荒者就由西向東,俄國拓荒者則以諾夫哥羅德為基地由東向西,分別開發了這一帶海岸,從此一直到1918年,這裡的邊界一向就是沿著目前這樣的界線劃分的。在1944年,蘇聯重新確立維堡(芬蘭語叫維普里)西北卡累利阿地峽的1940年俄芬邊界。這一行動,其實就是奪回了從1721年到1918年兩個世紀中一直屬於俄羅斯帝國的土地,雖然當地的居民並非俄羅斯族。蘇聯併吞愛沙尼亞以及包括里加市在內的那部分拉脫維亞(指相當於1918年以前的波羅的海沿岸的利夫蘭省),其情況也是如此,蘇聯現已在波羅的海、芬蘭灣和里加灣的東岸取得了一大片臨海的土地,北起維堡(維普里),南至哥尼斯堡(現改稱加里寧格勒)。兩次大戰間一度獨立自主的三個波羅的海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現已喪失了獨立,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維爾納地區在兩次大戰間原為波蘭所佔,當時一直是立陶宛和波蘭間激烈爭奪的物件(該地區的城市居民中猶太人曾佔絕大優勢,鄉村居民至今仍以白俄羅斯族為主),現則劃給了蘇聯的立陶宛蘇維埃共和國。兩次大戰間屬於波蘭的所有其他領土,凡是在寇松線以東的,現在都已為蘇聯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加盟共和國分得。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還從羅馬尼亞那裡取得了居民為烏克蘭族的布科維納西北半壁和比薩拉比亞西北角,以及各族雜處的比薩拉比亞東南端(布揚克)。整個比薩拉比亞地區是俄羅斯帝國於1812年從奧斯曼帝國手裡奪得的,1918年它被羅馬尼亞佔領。但對於這一暫時性的既成事實,蘇聯事後始終沒有承認,現在,蘇聯又從羅馬尼亞手裡奪回了這個地區。經過這一項領土變動,蘇聯便成了一個多瑙河沿岸國家,正象俄羅斯帝國從1812年起到1917年崩潰時為止一直是個多瑙河沿岸國家一樣。比薩拉比亞沒有併入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那些部分,則同德涅斯特河以東羅馬尼亞族人居住的一小片領土合併成為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
再往西去,東普魯士的西南部分,那是並沒有被蘇聯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現在事實上已被劃給了波蘭。波蘭所分到的東普魯士部分還包括馬祖裡湖泊群以南的一條狹長地帶,那裡的居民講的是波蘭語,但是在宗教信仰上是新教徒,在民族感情上則是德國人。波蘭現還取得了兩次大戰間的但澤自由市的那塊領土;收回了兩次大戰間波蘭在西普魯士的那條“走廊”;而且,這條波蘭走廊原來的短短的海岸線(兩次大戰間波蘭政府曾在這裡興建了格丁尼亞港),現在向西拓展到了奧得河一線,在奧得河入海處還越過了這條河,把什切青港(斯德丁)也包括在波蘭的版圖之內。事實上已由蘇聯指定了的、但在法律上還沒有為西方各大國所承認的那條與前大不相同的戰後波蘭西部新邊界,就從這裡划起。它沿著奧得河上溯到該河與其西岸支流西尼斯河的匯合處,然後再沿西尼斯河一直上溯到這條支流的發源地,即奧得河與易北河的分水嶺厄爾士山脈,在這裡,這山脈構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