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髮生麻煩,並且或許還希望能獲得同兩個歐洲交戰國進行貿易的好處。英國政府非常樂意促成這一緩和,雖則它認識到他們自己的對德禁運措施以及日本繼續敵視英法在遠東的利益,將阻礙任何真正友誼的建立。
再說,英日間的任何真正和解,都將是美國所不樂意接受的。整個三十年代,美國政府一直奉行一種審慎約束的反對日本在亞洲推進的政策,這項政策顯然旨在迎合一部分美國輿論,而這種輿論既譴責日本的侵略,又反對為制止侵略所必須採取的積極措施。1937年9月美國禁止官方船隻運送武器或軍火給中國和日本,但允許其他船隻這樣做。在1939年7月1日一封信中所闡明的道義上的禁運政策,似乎是阻止了那些可能有助於轟炸平民的飛機和航空裝置的出口。但是,除此以外,美國的出口物資仍源源不斷地湧進日本,而公眾卻很少有人支援採取其他施加經濟壓力的形式,而其中禁止日本生絲進口(日本生絲的百分之八十三輸入美國),本來可以是最有效的一種。
從這時起到襲擊珍珠港為止,擺在美國和英聯邦成員國面前的基本問題是要決定能不能全面禁止這些國家向日本出口,而又不至於引起戰爭。在遏制日本的經濟行動中,英國政府準備採取同美國一致的步調,但不超前。日本繼續大部分靠英聯邦和美國供應其出口和軍火工業所需的原料,其中包括鐵礦、有色金屬、橡膠、原棉、羊毛、黃麻、石油和紙漿。日本的銅和石油,主要來自美國,其他有色金屬、橡膠和紡織品則來自英聯邦。它所需要的廢鐵大量依賴於美國供應;據瞭解它已經儲備了數量可觀的有色金屬。
1938年,德國曾從一些遠東國家獲得大量的重要物資。荷屬東印度群島為它提供油菜籽、乾果、果仁(十四萬六千五百十五噸),棕櫚油(一萬一千一百四十三噸,佔德國總進口量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五)。西沙爾麻(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噸,佔百分之二十七點六),鎳(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一噸,佔百分之四十八點四),橡膠(三萬五千九百零八噸,約佔百分之三十一),鐵礬土(十九萬二千八百二十九噸,佔百分之十六點三),石油(十五萬零八百十五噸,佔百分之十點六)。它從中國獲得花生油(一萬八千七百七十七噸,佔百分之九十四),桐油(七千二百九十三噸,佔百分之九十九點七),鎢(八千九百六十二噸,約佔百分之六十三),銻,包括廢料(二千六百二十三噸,約佔百分之六十八),以及佔百分比較小的其他產品。但是,德國從日本的進口是無足輕重的——主要是一萬一千噸菜豆和一萬噸魚油。另一方面,德國從滿洲國進口的物資則多得多:大豆(三十五萬噸是直接裝運的,八十四萬七千噸是經由埃及轉運的),六萬七千噸豬鬃,一萬五千噸豆油,五千噸菱鎂礦,以及其他產品。在戰爭爆發時,盟國判定,由於運到德國的物資絕大多數是從遠東海運的,以通常的禁運辦法就足以管制這些進口品;因而,暫時也不必與日本和有關各國就戰時貿易協定進行談判。盟國當時沒有料到,許多物資將會由鐵路經過西伯利亞運抵德國。可是,在1939年10月底以前,關於蘇德協定的報道增加了這種可能性。即中國、日本和滿洲國的貨物,將會經過陸路一線運到德國。於是,關閉這條路線就成了英國接下來要同日本進行貿易會談的主要目標了。
因此,同日本達成某種協議似乎是英國所希望的。但是,在這方面並沒有取得什麼進展。日本既已在1939年7月同德國締結了一項商業協定,那就很不可能自願地限制其對德國的供應,除非因此而能從英國換取它自己在戰爭中所需的大量物資。可是任何這樣一種交易都將遭到美國的強烈抨擊。英國外交部就象在和義大利同時進行的談判中那樣,急想達成一種正常的商業往來,以便緩和政治上的緊張局勢,而且,英國外交部希望也能把經濟戰的目標塞進去,作為這一協定的附帶好處。但是,這是異想天開而辦不到的事,一個足夠廣泛、能博得日本人歡心的協定,會給美國人造成極其惡劣的印象,而一個不會引起美國驚慌的無害的協定,又一定不會使日本人滿意。再者,美國政府在1939年12月好象準備執行一項更為堅決的政策。7月26日,他們宣佈廢除1911年與日本簽訂的貿易條約;這個條約需經過六個月後才失效。11月份,日本人暗示,他們打算在沿長江直至南京的國際貿易問題上作出一些讓步,顯然是想為續訂這一條約鋪平道路。但是,美國政府反而在12月份宣佈擴大道義禁運政策,並邀請英國政府在鉬、鎳和其他某些金屬問題上,同美國採取一致行動。翌年在華盛頓隨之進行的英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