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以來最高階的廢鋼鐵還要便宜。日本的航空用汽油,有三分之二依賴美國,禁運的結果只是增加了它對荷屬東印度供應的要求。而一些美國公司正以國外(包括荷屬東印度)的資源供應日本,這一事實使國務院的處境越發錯綜複雜了。
因此,荷蘭政府最後同意大量增加對日本的石油輸出,儘管最終的數目大大少於原來日本所提出的要求。日本在1940年10月18日接受的石油合同,規定年供應總量為一百九十五萬六千公噸,而原來日本所要求的數目是三百七十五萬公噸。小林特別使團沒有取得另外什麼重大的收穫;12月底,由芳澤謙吉率領的第二個特別使團的商談不久也破裂了,直到1941年2月底才告恢復。此後,討論一直持續到1941年6月10日,到這時,日本只得到了它原來計劃中的很小一部分石油。
荷蘭政府主持了後來的談判,這些談判仍然是一項謹慎的全球禁運政策的組成部分,這是英內閣自1940年10月以來一直在追求的目標。9旦26日簽訂的三國公約,10月16日美國對出口廢鋼鐵的更廣泛的禁運,滇緬公路的重新開放,日荷談判的開始和不列顛之戰的勝利結束,這一系列事件使英內閣得以著手進行一項更為果斷的、但依然是審慎的政策。10月2日,戰時內閣一致認為,在現階段美國如果捲入太平洋戰爭,對英國是不利的;但是如果美國終於捲入對日作戰的話,那麼,英國就將對日宣戰。任命了以R·A·巴特勒為主席的一個內閣委員會來貫徹執行內閣關於制訂措施以便於抵抗日本和削弱日本戰爭潛力的政策。該委員會經濟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弗雷德裡克·李滋…羅斯爵士主持的小組委員會負責,受命制定一項統一的控制對日貿易的帝國政策,並使其同美國和荷蘭政府的政策協調起來。
上述各項計劃均於1940年10月19日電告英帝國自治領和美國政府。不過,在這一階段,還不可能把英聯邦和美國的體制結合在一起,因為美國國務院雖已經完全禁止出口廢鋼鐵和航空汽油,並對一些其他商品實行了道義禁運,但國務院暫時不準備走得更遠,部分是因為總統競選在即,部分是因為總統迄今尚未就贊成採取一項全面向日本施加經濟壓力的政策作出決定。英國的建議設想分兩個階段實施經濟壓力。第一階段是把整個英帝國全部必需品包括一切原料的出口都置於出口許可證管制之下,並限制那些日本和軸心國短缺的必需品的出口,數量最多不得超過其正常貿易水平。英聯邦國家已經把對日出口的一些主要商品限制在戰前的正常數字內,在這方面,它們都走在美國的前頭,而美國似乎還在允許許多商品(如銅)不受限制地出口。第二階段就是要更嚴厲地限制更重要的戰略物資,但是,在這方面在沒有取得美國的合作之前,英國和自治領政府不準備採取任何步驟。1940年11月4日,科德爾·赫爾對英國駐華盛頓代辦講明:他的政府現階段認為,英國應避免採取將會增加對日戰爭危險的任何政策。因此,儘管在以後的三個月裡,英國計劃的第一階段措施在整個英聯邦得到了貫徹,但是,並沒有全面和迅速地實施各種禁運,因之就不能嚇住日本,並不可能阻止其儲存物資。另一方面,美國和英聯邦國家對日本這種保留和不贊成的態度,使日本毫不懷疑它們對於它的對華政策和對軸心國的友好本質上是抱敵視態度的。雙方都面臨著一種相同的困境:在技術上說來,中國戰爭與歐洲戰爭是不相干的,無論日本也好,英美兩國集團也好,它們都寧可先結束一場戰爭然後再捲入另一場戰爭;但是雙方都在爭奪同樣的原料供應,雙方也都知道要在一個戰場上取得勝利,需要集中經濟力量,以破壞在另一戰場上的交戰國的勝利。日本不能不擔心,萬一軸心國在歐洲垮臺了,日本最後得同英美兩大國決一雌雄。
因此謹慎地加強對日供應的經濟限制與其說是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不如說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就象以後的戰爭過程中所表明的那樣,這項政策還不足以削弱日本的戰鬥力,而在英美資源還是比較缺乏的時候,這項政策可能會起到促使日本決心幹涉的一部分作用。到了1941年3月,美國逐漸擴大出口許可證的範圍已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可是,完全禁止對日輸出的也只是很少的幾種。英國、自治領及荷蘭政府,除了少數情況外,仍然在執行著“正常貿易”的原則。但是,到了這時,正如松岡與希特勒會談中所表明的那樣,這位日本外相已經決定一有機會就進攻新加坡了。
在1941年4月到6月的第二階段期間,國務院同英國和日本同時進行了商談。雖然英國政府毫不懷疑美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