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部分(3 / 4)

9年以前重整軍備期間,英國和德國的領導人都深信,在戰爭條件下,德國的經濟是很脆弱的。德國方面,就它的四年計劃大肆吹噓,要保證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程度,使德國人民和戰爭機器都不再依賴外國的供應;而英國方面則正確地認為,德國要能這樣擺脫依賴將是由於物資的儲存,而不是由於使用代用品;嚴密的封鎖將會逐步破壞它的經濟資源。內維爾·張伯倫在1938年4月的倫敦幾次討論中告訴法國代表,在不久將來的德國戰爭中,封鎖將成為英國最有效的武器。另一方面,希特勒在1938年的黨代表大會上說,他已完全成功地使德國不依賴他國,“封鎖德國的這種主意,現在可當作一件完全無效的武器把它埋葬了”。

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之間經濟戰的程序,並沒有使雙方較樂觀的預言家感到滿意,有時專家們因此受到指責。事實的真相是,由於經常受到政治和軍事事件的無端干擾,這個戰場上德國的防衛計劃與盟國的進攻計劃都未能完全實現。究竟是不是誤解了還是僅僅忽視了這個問題中的一些必要條件,這就很難說了。戰爭頭二年,這一形勢多半有利於德國。然而,英國儘管屢遭挫折,仍然繼續深信經濟封鎖能起作用;雖然法國人透過封鎖部同英國進行合作一直到1940年6月,但他們把主動權和具體執行權基本上交給了他們的英國盟友,而且他們似乎始終都認為英國是過於樂觀了。德國政府竭力設法從他們毗鄰的中立國那裡取得經濟援助,但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他們對盟國的經濟反攻,主要侷限於用潛艇和水面攻擊艦來襲擊商船。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支援使經濟攻勢範圍更大,效力更高,但在珍珠港被襲以前這種經濟攻勢一直主要是由英國策動和負責的。

1921年後,帝國防務委員會在倫敦經常考慮未來戰爭中的封鎖問題,但在二十年代裡(主要由於美國的態度),對於封鎖在歐洲未來戰爭中的效用,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懷疑。從三十年代初起,德斯蒙德·莫頓少校(後來成為爵士)領導下的工業情報中心一直在為未來的戰爭奠定經濟情報的基礎。1936年下半年,這些相當一般性的研究工作就集中用以專門準備應付可能同德國進行的一場戰爭。“經濟戰”這個名詞已在1937年被英國計劃制定者們所採用,並於1938年2月成為政府的部門名稱的一部分。這個政府部門將在未來戰爭中對德國施加經濟壓力。選用這一名稱而不沿用“封鎖”這一慣用的詞,是有雙重用意的。“封鎖”一詞有著某些彆扭的涵義:國際法中“封鎖”至今仍是指按十八世紀戰爭形式對敵方海岸、港口所設定的緊密包圍圈,但在佈雷、潛艇攻擊與空戰的二十世紀條件下,它早已成為不切實際的東西了。因此認為有必要另找某一新名詞來表述能夠切斷敵人供應的那些複雜方法。同時也希望那個名詞能表明,並促使人們對這個問題採取一種新的更積極的辦法:即經濟壓力會成為而且也會被認為是一種進攻性的戰鬥行動,並將充分利用從敵後發動進攻的各種新手段,這些手段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沒有使用過。總之,經濟戰的目的就是,使用一切方法來瓦解敵人的經濟,使之不能繼續作戰。慕尼黑時期,經濟作戰部曾作過一次預備性的動員;在隨後的十二個月中,它的計劃經過修訂和精心的製作,並於1939年9月3日正式成立該部,它有一個經過仔細挑選的工作班子,有一個明確闡明的綱領,還有大量收集來的德國經濟情報研究資料。

大戰的第一個冬天,在還不能指望其他盟國的軍隊取得早期勝利的時候,倫敦確實有一種誇大經濟戰潛力的傾向。出於同樣的、但卻更為深思熟慮的宣傳上的原因,德國也誇大地報道了擊沉盟國商船的事件。在整個“假戰爭”時期,人們曾設想過德國經濟由於封鎖而正在受到沉重的打擊,而且在法國陷落後,英國三軍參謀長們似乎過分地指望德國即將出現石油短缺和其他的物資匱乏,從而得到一些慰藉。但如果說這些希望毫無根據,那也是把問題看得過分簡單化了。英國專家們認為,德國以其不足的資源來對付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它的經濟情況是岌岌可危的,這種想法並不算怎麼大錯。他們的希望之所以成為畫餅,是因為直到德國進攻蘇聯之前,還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

德國在1933年至1939年所作的準備足以發動1939年9月和1940年4…6月期間短促的“閃電戰”。在這兩個短暫階段的激戰中所取得的快速勝利,意味著德國的儲備並沒有受到嚴重的壓力。戰鬥中得到的戰利品,以及從毗鄰的羅馬尼亞、瑞典和瑞士這樣一些小的中立國所得到的越來越多的供應,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